樂器小鈸(樂器鈸怎么讀)

小乐 2021-10-16 12:13:09

  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后,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民間文學類非遺——嗩吶藝術(唐山花吹)

  唐山花吹

  

  嗩吶是阿拉伯語“surna”(祖爾納)的音譯,古稱“瑣嘹”“蘇爾奈”,在亞、非、歐的多個國家廣泛流傳,至遲于金元時期傳入中國。在中國民間,它還有銅笛、錫笛、梨花、海笛等名稱。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嗩吶稱為“噯仔”或“南噯”;莆仙戲伴奏使用的嗩吶稱為“梅花”或“吹鞭”,較大的一種則稱“大籠”或“大海笛”;維吾爾族的全木嗩吶稱為“蘇爾奈”;藏、苗、蒙古、朝鮮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嗩吶。

  嗩吶由哨、芯子、氣盤、桿、銅碗等部分組成,其按音孔根據七聲音階順次排列,各個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轉七調,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加大二度。嗩吶有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音、打嘟嚕、循環換氣(長時間吹氣不斷)等多種吹奏技巧,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獨奏樂器。

  嗩吶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軍樂外還用于衙門鼓吹及戲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間日常生活中則多用于節慶、婚喪嫁娶和戲劇場面。

  流傳于河北省唐山地區的唐山花吹是在傳統鼓吹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以樂器為載體,集演奏、表演于一體的樂種,約形成于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多在紅白喜事、門市開張、節日、廟會、鬧秧歌等民俗活動中表演,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唐山花吹音量洪大,音色脆亮,穿透力強。花吹由兩支大桿喇叭(桿長一尺一寸)、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組成,喇叭為主奏樂器,鼓、鈸為伴奏樂器。喇叭演奏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環換氣法,演奏技巧主要有反腕、點、剜、正反摩挲、單雙倒手、倒桿、摘碗、呼哈卡、正反轉碗、甩碗、推拉碗、套碗、橫嗚嚕、正反翻轉、平轉、口曲子卡、鼻子吹卡等。堂鼓花奏和小鈸花奏技巧也十分豐富,堂鼓花奏技巧包括單點、雙點、嘟嚕點、藝人指路、單雙端肩、搖肩、前點后坐、前后雙戳、翻腕、單雙轉、單雙擊圈、點打、顛打、墊打、捻打、陰陽打、交叉打、雙擊、仿軍鼓、升調打等,小鈸花奏技巧則包括正反打、繞打、點打、邊打、摩打、揉打、敞打、悶打、背打、腿下打、頭后打等。花吹具有演奏靈活、妙趣橫生的藝術特色。

  唐山花吹是民間藝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華北鼓吹樂的重要品種,在傳統音樂及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唐山花吹形成了許多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滿堂紅》《大姑娘愛》《拉洋片》《繡得勒》等。目前,能全面掌握唐山花吹的藝人屈指可數。在外來強勢文化的強烈沖擊下,唐山花吹的傳統生存環境已發生了很大改變,面臨傳承斷檔、后繼乏人的局面,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來源:方志河北

上一篇:二阮樂器(阮樂器介紹)
下一篇:新疆乐器都塔尔(新疆乐器都塔尔图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