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蘆笙樂器(苗族樂器蘆笙簡筆畫)

小乐 2021-10-22 11:12:59

  我在周圍的一切事物中看到舞蹈的基礎。凡人的身體所能做出的真實的舞蹈動作,最初都存在于自然界。

  ——(美國舞蹈家)鄧肯

  藝術,來源于生活,舞蹈亦如此。

  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苗族,其支系繁多,民族文化豐富,民間舞蹈是其一大特色,保持了傳統的地域風格。蘆笙,是苗族文化象征,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

  2006年5月20日,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文化,得到宣揚和發展。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苗族蘆笙舞,了解其中緣脈。

  

  

  苗族錦雞舞

  

  

  多人齊跳錦雞舞

  苗族“嘎鬧”支系中,有這樣一個亞族群,他們穿著麻鳥型超短裙服飾,居住于貴州省丹寨縣的多個村寨中,錦雞舞,是其突出的一種舞蹈文化標志。

  錦雞舞表演時,通用伴奏為蘆笙,苗語稱其為“更拉”,意為“流暢的蘆笙”。曲如溪水清澈流暢,又稱“四滴水”蘆笙。

  

  錦雞舞特有伴奏樂器—四滴水葫蘆

  錦雞舞屬蘆笙樂舞,蘆笙與舞蹈互為載體。

  錦雞舞表演時,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邊放松,隨舞姿自然擺動,腳部娓娓律動,回環復沓,優雅流暢,表情脈脈,細膩委婉,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

  

  關于錦雞舞的說法,“嘎鬧”人有自己的說法。

  苗族祖先自遷徙而來居住于山間,隨身攜帶只有水牛、谷種和蘆笙。他們定居之后,無田播種谷種,只得一邊開田,一邊打獵,摘野粟,撈魚蝦充饑度日。

  一日,一位老人捕住一只錦雞,清理錦雞時將其囊包丟于草棚前的灰堆旁,未知的是長出了小米。次年,他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撒播,長出滿坡小米,這支苗族,為這小米所救。

  

  錦雞舞盛裝背面

  苗族人為感恩,仿造錦雞的美麗頭飾裝扮自己,在蘆笙舞舞蹈中,模仿錦雞的求偶步態、神態跳舞。

  錦雞舞,常表演于該地該支系的十二年一次的祭鼓節,每年九月初七舉行的“吃新節”、男女社交開展的“跳月”活動、大型慶典迎賓禮儀活動。

  錦雞舞,最初用于祭祀祭祖,后來逐漸演變成為祭祀及娛樂為一體的民間舞蹈。

  

  

  鼓龍鼓虎長衫龍

  

  

  技藝之—龍比角

  鼓龍鼓虎·長衫龍,苗語稱:打容打阻·阿冗趵,流傳于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新鋪鄉小花苗聚居的一種苗族蘆笙舞蹈。集鼓點、蘆笙、舞蹈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封寨和重大慶典祭祀活動,各家各戶紛紛出資出糧,穿上盛裝,聚集于古樹之下,設香案、殺牛、宰雞,法師口念咒語,全寨人民燃燒香、錢、紙、燭,跪頭求拜,祭祀龍神虎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表演器具

  舞者身穿黑色或蘭色長衫,頭插野雞翎,口戴髯口,腰插數十匹錦雞尾羽,手執蘆笙,自吹自跳,隨著流暢的蘆笙旋律,以大幅度前進、后退、磋步、擰身急轉拱進的調度及跺腳、踢腿、磋步、突然轉身俯,墊布前進、昂首向上的舞姿,形成忽高忽低、轉側騰挪、游離起伏、栩栩如生的龍騰形狀。

  鼓龍鼓虎·長衫龍舞蹈,分為單人舞、雙人舞蹈、四人舞蹈和群舞,四個舞蹈持續進行。

  

  排調苗

  單人舞蹈:步伐沉醉,猶似醉龍出山,展示了“鼓龍鼓虎·長衫龍”的基本舞步舞姿。

  雙人舞蹈,以“雙龍出洞”、“龍戲水”、“龍抬頭”、“龍亮角”、“龍蟠柱”、“虎跳龍門”等遒勁剛柔姿態,展示龍神虎神受人尊敬,并與人和諧相處的情景。

  四人舞蹈:以“龍治水”、“虎行風”、“行云播雨”等矯健剛柔舞姿為主,展示了苗俗民風,同時表現人們對龍與虎的“圖騰崇拜”

  群體舞蹈:以“龍聚會”、“龍虎八卦圖”、“龍傳宗”等迤邐舞姿,表現了自然界萬物生靈和人類和睦相處,并得以傳宗接代,萬代永昌。與今天“龍的傳人”提法巧合,更具獨特魅力。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傳承人“王景才”及其表演者表演蘆笙舞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子落奪”。

  其動作古樸,剛柔相濟,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藝術為一體。由6—8人組合,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腳著麻耳草鞋,或時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吹奏著蘆笙舞曲圍繞梭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技巧表演,有腳踩麻桿不破之功。

  

  據傳說,遠古時期,苗族祖先在大遷徙中來到黑羊大箐,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為了給父老們開辟一條通道,便用自己的身軀從荊棘中滾出一條路讓父親們通過,到達黑羊大箐安家落戶。

  為紀念這些青年人的功績,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他們表演時,用6支長約20厘米的鐵制梭鏢,鏢頭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只對頂的飯碗裝滿水擺成圓圈代替梭鏢亦可,表演者手執蘆笙一邊吹奏,一邊跳躍,圍著棱鏢或水碗翻滾。

  

  疊羅漢

  1989年,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8人同時表演的完整舞蹈。表演者手執六管蘆笙、頭戴箐雞翎帽,身著繡花白卦,吹奏世代傳承的蘆笙曲圍繞著棱鏢或盛滿水的碗進行舞蹈表演。或以頭為足,或以人攀肩,蘆笙無不與技巧并用。

  滾山珠反映了遠古時期苗族同胞遷徙過程中跋山涉水,僅憑智慧和技藝征服自然,不畏艱險。具有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多重價值,是苗族同胞優秀的傳統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起源于人類勞動生活,它是由人民群眾自創自演,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及人們精神風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THE

  END

  貴州嗓嘎文化保護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創始于2014年,“嗓嘎”是一家年輕的文化保護創業公司,“嗓嘎”是一支快樂溫馨的團隊!

  “嗓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為己任,并以尊重和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上一篇:工筆畫樂器(工筆畫魚)
下一篇:學拉丁舞最佳年齡(男孩學拉丁舞最佳年齡)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