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樂器(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意思?

董乐器 2022-04-11 12:16:18

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羌笛樂器?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爲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産生的地名爲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爲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叁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叁、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爲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裏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诂”,我們認爲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意: 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簡析: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日本的叁種樂器(尺八,叁線。。)與中國曆史有什麽聯系

聯系就是,都是中國的樂器傳去的,詳見詞條。

尺八

尺八,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後一),屬邊棱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

編輯本段尺八在中國的傳承曆史

早在東漢時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傳于民間。

到了隋代和唐,尺八成爲宮廷中的主要樂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诏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裏,還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尺八。其中一只竹制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制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余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

尺八發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並經由當時日本的遣唐僧東傳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複雜,音色獨特而有古味。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宋代以後,隨著漢文化的斷層,來自民間的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于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國已不見這種古代的樂器了。現在中國流傳的豎制竹吹管樂器有箫、南音洞箫(南箫)、廣東洞箫等。其與尺八主要區別爲箫和廣東洞箫等爲內挖u型吹口,常封頂蓋;南音洞箫(南箫)爲內挖v型吹口,不封頂蓋。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箫與南箫,吹口都與尺八有明顯的區別。尺八與箫的開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爲例,其筒音爲D,各孔音高爲F、G、A、C、D。另外尺八與箫在內徑、音色方面也有顯著的差別。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日本尺八的流行,以及日本尺八界到中國的尋根,外切口五孔的日本現代尺八逐漸回傳中國。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東傳日本。據記載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初(公元581-618年),相當于日本的奈良時代作爲演奏唐代的雅樂的樂器而由中國傳去的。從隋高祖開皇20年(600年)起,日本聖德太子之時,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國,尺八和許多諸如龍笛等中國樂器東傳日本。至今日本正倉院還保存有唐制尺八多種。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于宮廷雅樂,六孔,稱爲“古代尺八”,也常作爲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2008國際尺八大會目前在日本流行的五孔“尺八”,則是鐮倉時代(南宋诏熙二年至元朝至順元年)由日本普化宗的禅宗和尚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禅寺學禅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習吹奏尺八,回國帶回尺八及《虛鈴》和《虛空》 等尺八曲。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禅,稱爲吹禅。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爲普化尺八。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于民間。日本現代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一般多爲3節,5孔(如今七孔尺八有更加流行的趨勢)、不設膜孔,有不同的長度尺寸,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常與筝和叁味線合奏,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日本現代尺八改進了內徑的變化,使音色更加完美,符合音律。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裏,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制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余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複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于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爲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筝和叁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此外,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如今,現代尺八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叁味線

叁味線(日語:叁味缐(しゃみせん),shamisen)是日本的一種弦樂器。

起源

一般認爲起源于中國的叁弦,大約成形于15世紀左右。中國的傳統樂器叁弦經過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産生了早期的沖繩“叁線”,之後傳到日本本土,逐漸成形。而早期的沖繩叁線後來又受本土叁味線的影響被改良成現在的沖繩叁線。

注意:在日本傳統音樂界中,也直接稱“叁味線”爲“叁弦(さんげん,sangen)”,而把中國的民族樂器“叁弦”直接音譯稱爲“叁弦(サンシェン,sansyen)”。但在中文中由于只采用漢字會將二者混淆,因此一般只稱日本的民族樂器爲“叁味線”。

沒聯系出雲國的

上一篇:民族樂器豎笛(什麽樂器上手比較快,容易出效果?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