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制打擊樂器(吳曉輝問:我國民族器樂按照演奏方法和發聲特點可以分爲哪四類?

董乐器 2022-05-03 15:07:29

我國民族器樂按照演奏方法和發聲特點可以分爲管竹制打擊樂器、弦、打擊、彈撥四類。

竹制打擊樂器(吳曉輝問:我國民族器樂按照演奏方法和發聲特點可以分爲哪四類?

民族樂器的特點是樂器的形體較小,大多采用的是自然材料制成,音域較小,如葫蘆絲,只有一個八度左右。民族樂器有琴、月琴、柳琴、叁弦、笛、侗笛、排笛、二胡、京胡、高胡、叁胡、箫、筝、馬頭琴、琵琶、絲竹、鼓等。

擴展資料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鼗、鼛、贲鼓、應、田、縣鼓、鍾、镛、南、钲、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埙、籥、龢鼇、言、箫、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

在原始社會裏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于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

在樂器制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纣作爲侈樂,大鼓、鍾、磬、管、箫之音,以钜爲美,以衆爲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演奏方式:我國民族樂器約百余種,按我國民間傳統習慣分類爲:“吹、拉、彈、打”四類。我國吹管樂器大部屬木管性質,具有色彩鮮明、個性突出、聲音響亮、善于演奏流暢旋律,常充當獨奏樂器,或在合奏中主奏旋律。按不同構造可分爲叁類: 1、無簧哨的吹管樂器。常見的有笛、箫等。 2、帶哨的吹管樂器。常見的有管、唢呐等。 3、簧管樂器。常見的有笙、蘆笙等。【天下史唱】團隊爲你解答,歡迎追問。

不常見樂器 17根弦 像揚琴一樣敲打琴弦

琴弦共有124根(401)

揚琴

揚琴,擊弦樂器。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

相傳揚琴的前身是流行西亞地區的一種古擊弦樂器,波斯語稱“桑圖爾”(Santur)。後來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和內地。清初以來多有記述。清乾隆九年(1744),在澳門設置地方官“澳門同知”,邱光任、張汝霖相繼任職,在他們所著《澳門紀略》中記載,那裏有一種“銅弦琴”,“削竹叩之,铮铮琮琮然”,即指揚琴,可能是葡萄牙人帶到澳門去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2)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康熙至乾隆年間董偉業《竹枝詞》均記述揚琴伴奏彈詞和俗曲。清嘉慶年間,麟慶(1791―1846)撰寫、汪春泉等繪圖的《鴻雪因緣圖記》第二冊有“同春聽筝”圖(《中國音樂史圖鑒》Ⅴ―77)。圖中一人奏鋼琴,即揚琴。其文字載:“銅琴,刳木作匣,拈銅爲絲,敲以細竹,俗稱洋琴”。清末以來,揚琴用于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揚州清曲、廣西文場、常德絲弦、四川琴書、河南琴書、山東琴書、榆林小曲等樂種、曲種。

傳統揚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膠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圖5-2-1)。長90―97、寬32―41、高5.7―7厘米。左側琴頭設拴弦鈎釘,右側琴頭置弦軸。面板上開兩個圓形音孔,並鑲骨雕音窗爲飾。上置兩個用竹、紅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狀條形琴碼,左爲高音碼,右爲低音碼,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碼上的琴弦通過。面板兩側設紅木制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梁,音梁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弦,高音用裸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簽,爲兩支有彈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叁十音)、十二音(實發叁十六音)叁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爲: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演奏時,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執一琴竹分別敲擊在條碼兩側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單音、左、右彈輪、雙音、長輪(密竹)滾奏、襯音、頓音、琶音、撥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長演奏輕快、活潑的曲調。傳統樂曲有《龍船》、《蘇武》、《將軍令》等。

樂器名稱:揚琴

結構組成:結構較爲複雜。最常見的“401”型揚琴由琴身(包括前梆、後梆、 左琴頭、右琴頭、底板和共鳴箱)、琴弦系統(包括山口、滾板、 調音滾軸和琴弦)和琴鍵(擊弦用的長杆)叁大部分構成。

使用材質:琴身一般爲木質結構;琴弦(共有124根)一般爲鋼絲弦或金屬纏 鋼絲弦;琴鍵一般爲竹質,擊弦的一端套上氣門芯。

樂器特色:屬打擊弦鳴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但個性又不是很強,因此容易與其他樂器融合。慢奏時 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無論用于獨奏、伴奏還是合奏, 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揚琴又稱"洋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現力極爲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爲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以前,中東的亞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擊弦樂器,名叫薩泰裏琴。明朝(1368--1644),隨著中國和西亞、東亞間日趨密切的友好往來,薩泰裏琴由波斯經海路傳入我國,最初只流行在廣東一帶,後來逐漸擴及到中國各地。後來經過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造,薩泰裏琴漸漸演化成爲中國的民族樂器――揚琴。

揚琴主要用木質材料制成,琴身是它的共鳴箱,呈蝴蝶形,所以也有人稱之爲"蝴蝶琴"。演奏時,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執富有彈性的竹制小棰,分別敲擊琴弦發音。

揚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十分豐富多彩,低音區發音雄厚而深沉;中音區純淨而透明;高音區清脆明亮。揚琴比較適于演奏快速的樂曲,最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緒和歡快、喜悅的感情。

揚琴在中國已經流傳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這期間,中國的樂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揚琴的新品種,比如像變音揚琴、轉調揚琴、筝揚琴和電聲揚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電聲揚琴,這種電聲揚琴由琴體、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組成,當琴弦振動的時候,聲音波通過拾音器轉變爲電訊號,然後經過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後,由揚聲器發出。電聲揚琴既能伴奏又能獨奏,因此,從它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揚琴演奏家們的好評。

揚琴在中國經過多年的流傳和發展,不論在樂器制作、演奏藝術或樂曲創作上,都已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成爲人們喜愛的樂器。

上一篇:嘉興風雅樂器(誰能告訴我陶笛這個曲子的一些問題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