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類樂器訓練(哪個學校招高考鋼琴藝術特長生?

董乐器 2022-05-04 12:31:27

因爲鋼琴是獨奏樂器,所以招收的名額比較少,很多學校只要保持有3-4名鍵盤特長生就可以了

如果你鋼琴很出色的話,也是都可以報考的,但要跟報考學校提前聯系好.到時候他們會幫你申請特長名額.

但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備,鋼琴特長是相當難考的,甚至不比音樂學校藝術考試容易.因爲學鋼琴的人太多啦,如果該生的文化課成績和鋼琴很出色,也會有很多人嘗試走藝術特長生上一類高校的.

長笛的話屬于交響樂特長生招生,名額會稍多一些.你最好跟報考學校提前聯系下,一般面試老師就是該特長的指導老師.如果你能聯系上,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啦.

文化課成績必須要在一本線上才有希望報考.

天津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阮類樂器訓練!四川音樂學院!!你最好不要靠師範,選擇靠音樂學院更好!都有鋼琴專業!現在出來找工作的還是正規音樂院校比師範院校好找!

有沒有人知道阮刻十叁經的梗概(中華書局影印,360元)

十叁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其形成過程爲: 漢 立《詩》《書》《易》《禮》《春秋》于學官,爲五經; 唐 加《周禮》《儀禮》《公羊》《谷梁》爲九經;至 開成 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爲十二經; 宋 複增《孟子》,因有十叁經之稱。 到了南宋,十叁經基本上就形成了,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概述: 《詩經》共有風、雅、頌叁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爲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叁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尚書》,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爲上代之書。《尚書》,在作爲曆史典籍的同時,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爲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並列的一個文體類別。但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標准來看,絕大部分應屬于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准確地講,它應是一部體例比較完備的公文總集。(見《應用寫作》雜志1991年第3期,《我國最早的公文總集——<尚書>》) 《周禮》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 ,禮樂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禮》、《儀禮》和《禮記》,即通常所說的"叁禮"。《叁禮》是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制的影響最爲深遠。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爲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蔔,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爲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周禮》,西漢的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征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爲《周官》。原書當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漢儒取性質與之相似的《考工記》補其缺。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並更名爲《周禮》。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爲《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叁禮》之首,成爲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儀禮》中國古代記載典禮儀節的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禮記》合稱“叁禮”。《儀禮》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但本書是“叁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缛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于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爲職業手冊。他們要爲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叁百,威儀叁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爲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爲“五經”之一。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叁家所傳習的《禮經》立于學官,當時屬今文經(見經今古文學)。不久在魯境又出現《禮古經》,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禮”叁十九篇,但未傳下。今文經傳至西漢末,有戴德、戴聖、劉向叁個篇次不同的本子。漢末鄭玄用劉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編排之本作注,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今只有此本傳下。該書至晉代始稱《儀禮》,當時門閥爲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詳定血統親疏的《喪服》諸篇,出現了不少有關著作。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十七卷,南宋時與鄭注合刊爲《儀禮注疏》。當北宋熙甯(1068~1077)中一度廢《儀禮》不爲經,元祐(1086~1094)間又恢複。曆宋、元、明,續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胡培翚《儀禮正義》爲世所稱。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叁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爲《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爲經典,到唐代被列爲“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叁經”之中,成爲士人必讀之書。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爲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爲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左傳》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爲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叁傳”。《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爲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爲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爲質疑,因爲《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爲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曆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僅據宋人陳骙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谏、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爲檄文也源于《左傳》。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爲傳《春秋》的叁大家之一。

  《公羊春秋》作爲家學,最初只是口耳相傳,至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漢景帝時人)方與齊人胡毋生(《漢書》作胡母生,複姓胡毋或胡母,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將《春秋公羊傳》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傳》的作者,班固《漢書·藝文志》籠統地稱之爲“公羊子”,顔師古說是公羊高,《四庫全書總目》則署作漢公羊壽,說法不一。但比較起來把定稿人題爲作者更合理一些。

  《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並,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爲主不同。《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曆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爲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後世注釋《公羊傳》的書籍主要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谷梁傳》也叫《榖梁傳》亦稱《春秋榖梁傳》、《榖梁春秋》,爲儒家經典之一。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人榖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爲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範甯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勳作《春秋榖梁傳疏》,清朝鍾文烝所撰《榖梁補注》爲清代學者注解《榖梁傳》的較好注本。

  《榖梁傳》著重宣揚儒家思想: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爲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

  《論語》以記言爲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爲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叁經之中。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于官方規定的語言。 《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著作。  《爾雅》被認爲是中國訓诂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诂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孝經》以孝爲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上一篇:男生學什麽樂器最帥(男生學什麽樂器比較帥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