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吹一邊彈的樂器(會說話的樂器(一個故事中的)

董乐器 2022-01-07 07:48:32

  會說話的樂器是巴烏一邊吹一邊彈的樂器!

  巴烏,是哈尼族、彜族單簧氣鳴樂器。哈尼語稱各比、梅巴、妞巴。彜語稱非裏、吉非裏 、比魯、烏勒。漢語稱巴烏。流行于雲南省南部的紅河、玉溪、 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區。

  關于巴烏,民間傳頌著這樣一個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紅河南岸的哀牢山區 ,哈尼族有一位純潔、美麗、善良的姑娘梅烏,與英俊、勇敢、勤勞的小夥子巴沖相愛,他倆發誓要像樹枝和綠葉那樣永世相伴,寨子裏的人無不贊歎和羨慕他們。這事被深山裏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們歌舞時,駕著一陣狂風把姑娘掠走了,硬逼著姑娘和他成親,姑娘 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誘,始終堅貞不屈,一言不發。于是魔鬼惱羞成怒,凶慘地割去了她的舌頭,並將她扔進了深山老林。姑娘懷念著心上的戀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間,有苦難言,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一天,樹林裏的仙鳥銜來了姑娘的舌頭和一截竹子,讓姑娘把舌頭放進 竹管裏,告訴她"竹子會幫助你說話"。于是姑娘吹響了竹子,發出了優美的樂聲,表達對 戀人的思念和對魔鬼的控訴。樂聲傳到巴沖耳邊,小夥子曆盡艱險,把姑娘救了出來,回到親人的身邊,重新獲得了幸福。後來人們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給這件會說話的樂器 取名爲巴烏。從此,巴烏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傳。

  在個舊的彜族支系聶蘇人中,有著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聾啞人死了母親,他萬分悲痛 ,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悲哀。有一天,他發現一截帶有蟲眼的竹子,放在嘴裏一吹,發出了 低沉悲涼的音響。他想,竹管蟲眼能發響,要多挖幾個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幾 個等距離的小孔,果然發出了抑揚頓挫的音響。他聽啊、吹啊,終于用會響的竹管吹出 了自己思念母親的心情。此後,這種會響的竹管,彜語稱非裏的樂器就流傳下來了。

  巴烏由管身和簧片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當地氣候溫和濕潤,一般都不會開裂變形,待緩慢幹燥後,竹皮便呈白色。彜族人民常用細毛竹管制作 。管身上端(或左端)由竹節或木塞封閉,中間竹節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 長短、粗細不同,規格可分爲高音、中音、低音巴烏叁種。高音、中音巴烏,管長30厘米~ 50厘 米、內徑0.8厘米~1.4厘米,低音巴烏管長60厘米~80厘米、內徑1.6厘米~2厘 米。在距封閉 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開有一個長方形吹孔,孔長2.4厘米~3厘米、孔寬0.7厘米 ~1厘米。將 吹孔四周邊緣削平,用蜂蠟粘貼上一枚銅制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據簧框大小而定, 一般應略小于簧框。爲保護簧舌,常用兩根細竹棍鑲在簧框兩側,只留一條縫隙作爲吹孔。 也有的用細竹篾皮編織成一個保護簧舌的活動環套,吹奏時將其移開。管身上開有八個(前七後一)圓形按音孔。橫吹的巴烏,音孔與吹孔不在一條直線上,而呈45°角。還 有的巴烏在尾端開有尾音孔 。簧片是巴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最早都使用竹制簧片,後來才改進爲用黃銅(62或68樂 器銅)制作,也可用合金銅、磷銅或炮彈銅殼制作。銅制簧片的厚度尤爲重要,不應超過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錘鍛薄。將銅片剪成長2.5厘米、寬0.8厘米的長方形坯片, 然後用鋒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銳叁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據調高而定,以F調爲例,舌長1 .7厘米、舌根寬0.25厘米,刻好後將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紙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 使其翹高0.15厘米左右,達到簧舌與簧框縫隙微小、自由振動通暢。簧片調音最爲 關鍵,簧舌根部較厚,中部及尖端較薄,應一邊刮削一邊裝在巴烏上試聽,以靈敏度高、音 色優美、各孔發音協調爲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調高的巴烏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 相同。通常應爲調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調巴烏,簧片應發bB音。簧片的音高允許有小二 度的遊動範圍,如將簧片音提高爲下方四度音,就要將基音孔的位置錯後或利用管口,才能 使發音靈敏、明亮。巴烏與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樂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發一個音 ,簧舌是長方形的;巴烏是一管一簧發九個音,簧舌是銳叁角形的,並且舌尖翹起。雖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動,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將巴烏換上笙的簧片,就不會發出濃厚而柔美的音色。

  演奏時,管身細而短者豎吹,管身粗而長者橫吹。豎吹時,用嘴含住近頂端的簧片,橫吹則 將簧片部分放在兩唇之間,氣流使簧片的簧舌部分振動並激發管內空氣柱的共鳴而發音,當 手指按閉全部音孔時,管中形成的空氣柱最長,發出的是基音,但演奏時一般不使用。吹低 音巴烏時,嘴唇、肌肉要放松,氣息應徐緩均勻;吹中音、高音巴烏時,兩腮稍微收緊。用 吐音方法吹奏,還可運用循環換氣法演奏長時值的音符。通過平吹或超吹,音域分別爲:高 音巴烏f1-g2,中音巴烏b-c2,低音巴烏f-g1。音色柔美,高音略尖銳,中音圓潤優美,低音寬厚。演奏技巧與笛子基本相同,凡笛子常用的技巧在巴烏上都可運用。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以物代言、以歌傳情的傳統,一些樂器也就成了一些民族的“第二語言”。苗族有蘆笙、傣族有葫蘆絲、布衣族有筆管……在所有的這些樂器中,唯有巴烏在音色和感情的表達上獨具一格,因此有人稱巴烏是“會說話的樂器”

  巴烏是彜、哈尼、傣、瓦、布朗等民間流傳最爲廣泛的一種吹奏樂器,關于它的由來,也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候,哈尼山寨有一位美麗聰明的姑娘,不駐有如月亮般美麗的容貌,而且還有山泉般甜美的歌聲。突然有一天山上的惡魔將她掠走,強迫她爲惡魔唱歌取樂,姑娘拒絕了,惡魔勃然大怒,當即割去了她的舌尖。從此姑娘成了啞巴,十分痛苦,再也無法唱歌。于是她走進深山樹林,雖然花樹中的蝴蝶爲她飛舞,樹上的鳥兒爲她歌唱,仍解除不了她心中的愁苦。她唯一的心願就是能尋找一種東西能代替她舌尖重新唱歌。最後好選用薄薄的竹片,嵌在一節挖了長方缺口的竹管上做爲舌簧,輕輕一吹,頓時發出了優美醇厚的聲音。這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爲“巴烏”的樂器。

  史料上關于巴烏的産生年代難以查證,但根據巴烏的制作和形狀很像蘆笙的管子推斷,至少也有兩千年。如今民間流傳的巴烏多爲竹管,上端有節處挖孔嵌簧片,按孔多少不一。過去多嵌竹簧,現在大多嵌一銳叁角形銅質簧片,開設八孔(前七後一),有高、中、低叁種規格,或橫吹或堅吹。

  巴烏音色柔和溫馨,長于抒情,是一種色彩性旋律樂器。近年來,爲適應專業演出的需要,許多演奏者對其進行了大膽的改良,有的將竹管改成塑料管或紅木管,有的將豎吹巴烏的管尾加上牛角嗽叭,還有的在指孔上加上了按鍵。又進行了音准微調,管身采用“插接法”,吹口加上了唇托,既增加了音量,又擴大了音域,並已能轉四至五個調。

  巴烏除獨奏外,還常常被用來伴奏,合奏等,從不少電影,電視中能聽到它別具一格的聲音。

上一篇:蘭州市樂器行(中國甘肅地區有哪些神秘古老的傳說?或者故事?
下一篇:樂器演奏名曲(求一些世界名曲 鋼琴演奏或其它樂器 還有一些歌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