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vs外國 樂器(中國樂器外國街頭表演 )

董乐器 2022-03-03 09:09:40

周傑倫是一個符號,承載著我們這般所謂90年左右的人對于青春的回憶吧中國vs外國 樂器。第一次知道周傑倫是小學時看的福建電視台綜藝節目,瞬間就記住了那個帶著鴨舌帽看不見眼睛的腼腆大男孩,同時也記住了”手牽手一步兩步叁步四步望著天,看星星一顆兩顆叁顆四顆連成線”的旋律。那時候還沒多少人知道周傑倫 。後來不知不覺周就紅遍了大街小巷。我覺得傑倫的貢獻,先不說對于樂壇獨創的唱腔唱法,只想說,2000年之前,華語樂壇是日韓音樂的天下。2000年後,華語樂壇是周傑倫的天下。

中國vs外國 樂器(中國樂器外國街頭表演 )

中國vs外國 樂器(中國樂器外國街頭表演 )

周傑倫可以說是開啓了一個時代吧,具體的不多說,只對我而言,他是我的精神偶像。也許對每個喜歡他的人來說,都是無可磨滅的青春。或者愛。初中時候第一次聽到周傑倫,是《愛在西元前》。當時很不滿的想:這也叫唱歌?哼哼唧唧的。再後來聽到《雙截棍》,覺得這人簡直是蛇精病啊…再後來有天路上,看到一個男生騎著車唱《簡單愛》,後座的女生幸福的摟著他的腰。那個畫面很美,我也因此開始喜歡這首歌,也開始不那麽煩傑倫…初叁時候,《葉惠美》發布,一首《東風破》紅遍大江南北。當時在語文報還看到一篇文章詳細的剖析了《東風破》的歌詞,“是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歲月在牆上剝落我看見小時候”。看到這句,我被震撼得久久說不出話來。除了唐詩宋詞,第一次看到有文字可以把哀愁和相思描寫的如此生動。這首歌的歌詞,我抄過不止一次。讀一次,聽一次,驚歎一次。大抵從這時候,我開始喜歡傑倫…而後這麽多年,一直堅守著這份崇拜。

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到底有什麽區別?

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它們有不同的音樂特點,不同的表現方式,其實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音樂組織方式不同。 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絕大多數偉大的古典音樂都有較長的篇幅,表達完整複雜的樂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內容完美無缺,作者及後人都無法爲其擬補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樂的嚴密邏輯性由此可見。 反觀流行音樂,一首歌曲4、5分鍾是標准長度,兔子尾巴長不了。爲什麽?因爲流行音樂的組織缺乏嚴謹的理性思維方式。就好比,土木結構的房子隨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夠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設計的摩天大廈。流行音樂沒法像交響樂一樣,用很嚴謹的方式組織起很長的篇幅,即使是比較複雜的爵士樂也難與交響樂媲美。流行音樂的組織只有一些比較簡單的邏輯,更多講究的是感性的東西。總而言之,流行音樂是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的音樂。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生物,音樂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等各種音樂都應該有它們存在的空間。 流行樂就像是可樂,剛剛入口的時候會給人很爽朗的感覺。但是一旦入口就沒有什麽可品味的了,所以流行樂需要不停的更新來適合人們口味,每年都會有新的歌曲出來,一兩年前的歌就已經是老歌了。 流行樂自然離不開流行二字,過了流行期的專輯就不在值錢了,沒人要了。流行嗎,一年一個樣子。 古典樂則需要慢慢品味,到有點像茶,初入口時給人的感覺是微微的有點苦澀,但是回味無窮,古典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才能找到其中感覺。有人喝茶一輩子也沒有找到感覺,因爲沒有用心來喝,喝茶只是當作喝水。古典也同樣,有人買了一大堆的經典,弄了一套一套的高級設備,時不時的就拿出來播放可是播放了一輩子也只是爲了播放而聽音樂,並沒有真正的品味到古典中的韻味!古典也是需要用心來品味的,其中的韻味不是簡簡單單一兩次播放就能體味出來的。

古典音樂入門 一、什麽是“古典音樂”?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爲“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爲“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于“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于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最狹義的解釋是,把十八世紀下半葉至十九世紀20年代,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叁巨頭爲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特指爲“classical music”。最廣義的解釋則是,把時間前移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從那時起直到後來的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主義直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現代樂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純粹娛樂性質的現代專業音樂,統稱爲“classical music”。或許大家看了上面的文字會感覺有些複雜,因爲對音樂這樣一種自由的藝術形式進行分門別類本來就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情。不過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應該把古典音樂的概念簡要化。普遍的觀點認爲,相對文藝複興時期的早期音樂和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初露端倪的現代樂派,巴洛克時期直到印象樂派出現之間這幾百年的西洋古典音樂發展最爲迅捷,也最容易被大衆所接受。因此,短歌行的這個入門系列主要爲大家介紹的將是從十七世紀直到十九世紀末期,這樣一個將近300年時間跨度內的經典西洋音樂作品,這同樣也就是我們所特指的“古典音樂”概念。當然一些超出這個時間跨度的優秀著名作品,譬如二十世紀,蘇聯現代派作曲家肖斯特科維奇的音樂,我們也會適當的擇以介紹。二、別稱――“高雅音樂”與“嚴肅音樂”?在我們國家,很多人喜歡把“古典音樂”與“高雅音樂”、“嚴肅音樂”混爲一談,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古典音樂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並不不妥,但這兩種觀點在某些人理解下,卻很容易成爲“讓古典音樂走向大衆”道路上的一道鴻溝。第一個問題,古典音樂是不是“高雅”?我覺得應該肯定這種說法,不過我們對于這裏所指的“高雅”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有些朋友之所以認爲古典音樂“高雅”,是因爲瞧見了台上指揮家們西服筆挺、冠冕堂皇的莊重模樣;是因爲看到演奏這些音樂的樂團演奏家們整齊劃一、一絲不苟的裝束;是因爲注意到了音樂廳典雅華貴、祥和隆重的布置氣氛;甚至連觀衆們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禮節。其實,這些表面的“高雅”並不能體現出古典音樂的精髓所在,音樂的高雅氣質是從旋律中透出來的!嚴謹而完整的結構、優雅而曼妙的旋律、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內涵,這些才是古典音樂“高雅”的根源。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于人類最聖潔的情感、發自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和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實只是長期以來西洋音樂發展中形成的定式與慣例,雖然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種“浮華”,但卻又很難想象,一群衣冠不整、裝束各異、甚至蓬頭垢面的演奏家、指揮家出現在觀衆面前,能夠演繹出好的效果。因爲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樂中那獨特的嚴謹、莊重氣質。其實當今的歐美古典樂壇也在力圖改變自己過于拘謹、與大衆較爲疏遠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就是很好的例證,在那裏人們可以無拘無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賞古典音樂,不必拘泥服飾是否得體,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隨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當今中國的教育界尤其喜歡把“古典音樂”稱作“高雅音樂”,原因很簡單,老師們看不慣學生沉迷于對港台歌星的追捧,所以時常組織學生去欣賞一些所謂的古典音樂會,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讓高雅音樂進入校園”等等。這種做法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簡單的組織學生去看、去聽,而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難有實質性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從小就在心中埋下對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厭惡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環境、大氣候,通俗娛樂占據了大部分視線,或許很多人就會終生對古典音樂心存畏懼。其次,一些媒體把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之間劃上等號,我覺得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對古典音樂的第一感覺就是“晦澀、難懂”,如果再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被冠以“嚴肅音樂”的統稱,恐怕今後對古典音樂感興趣的人將越來越少。雖然從某種角度來看,一部分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以及旋律主題確實是“極其嚴肅”的,但同樣應該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樂的主題是歌頌、是贊美,擁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無比歡暢的情懷。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題嚴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樂,也往往想要傳達出一種“嚴肅中的快樂”。譬如貝多芬著名的《歡樂頌》、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雖然這些作品都飽含著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終無不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振奮之感。其實入門之後,聽衆們就會發現其實古典音樂並不難懂,也並不只有嚴肅和深沉。之所以在國內出現古典音樂的這兩個並不准確的“別稱”或者說“代名詞”,我只能遺憾的說,一些媒體和“學者”對古典音樂的推崇只停留在一個十分形式化的層次上,他們並沒有真正對古典音樂有系統的、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弄巧成拙,反而讓更多的人感覺到了自己與古典音樂之間遙遠的距離,成爲一個誤區。叁、古典音樂魅力何在?很多沒怎麽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往往覺得聽古典音樂的人有些古怪,這是因爲他們還不能接受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更有不少朋友,面對古典音樂百年來長盛不衰、乃至世界範圍內遍地開花的形勢感到不可理解,他們對于古典音樂能夠曆久彌堅的解釋是――“每個年代、每個群落總有那麽一些以聽古典音樂爲高雅情趣的“附庸風雅之士”;這群人並不懂得古典音樂的真谛,卻煞有介事的和著音樂,閉目凝神、搖頭晃腦;正是因爲這樣的人多了,所以造就了古典音樂在現代社會的繁華,或者說“浮華”,事實上古典音樂早就已經是時代所淘汰東西了”。很多對古典音樂了解甚少,或者有興趣入門的朋友,在這種言論下會顯出猶豫、彷徨,他們會懷疑古典音樂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那麽我們不妨來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如果延伸開去,其實就是――古典音樂究竟有什麽好聽?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或許,這對于培養入門者的欣賞興趣是具有一定引導作用的。如果只看表象,那麽音樂最基本的功能只是取悅聽衆的耳朵罷了。如果我們要挖掘音樂深層次的內涵,那麽我覺得,音樂對作曲家而言是一種表達心境、抒發情感的途徑;對于聆聽者而言,則是爲了從音樂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慰藉、求得精神世界的共鳴。以上兩點正體現了音樂的兩個特性――娛樂性和思想性。即使是流行歌曲也並非純娛樂性,而是有思想的。但是古典音樂中蘊含的思想性卻要更加深刻、含蓄、多變且耐人尋味。他能夠表現出人類最深層、最熾烈的情感和最爲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古典音樂不像流行音樂那樣直白,但是留給我們遐想、思考、回味的余地更大,所以它耐聽、能夠經曆歲月和時間的考驗,有人說:一旦喜歡上古典音樂,你就找到了自己一生中除了愛人以外的另一個終生伴侶,而且古典音樂是永遠不會和你離婚的。雖然比喻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但也頗有哲理。另外,古典音樂擁有經久不衰、常聽常新的優美旋律,這與眼下流行音樂源源不斷出爐,卻迅速又被流行趨勢所淘汰的境況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雖然古典音樂肯定不會被這個時代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也不可能被曆史所淘汰。原因很簡單,不同的聽衆需要不同的音樂來撫慰心靈。古典音樂中蘊含的那份甯靜致遠和激情澎湃,能夠給我們帶來其他音樂類型無法實現的心靈安慰與精神鼓舞。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紛繁複雜的商業社會中,古典音樂的天地無疑如同世外桃源。不過寫到這裏我突然想到,與古典音樂所具備的豐富內涵相比,我的文字實在有些蒼白無力。或許一些已經入門的朋友讀了上面的文章,會與我取得一定的共鳴,但對于更多站在古典音樂大門外的朋友而言,這些“說教”或許依然難以打動他們。音樂選擇是很主觀的,所以古典音樂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在如今社會環境下的人們。有些朋友一生對音樂這種藝術都沒有興趣,將之視爲“噪音”,有些人則一生都不願意接受古典音樂,認爲它過于“枯燥、晦澀”。這些觀念上的不同都和每個人的人生經曆、個人偏好乃至知識層面、思想境界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我明白,這個系列文章不可能改變古典音樂在當前的境遇,我只是爲了一個理想和愛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因爲我遇到了另外一些朋友,他們對古典音樂不熟悉,但是通過一兩部作品的引導,卻對此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又苦于古典音樂唱片過于昂貴,也不知道該從哪個地方入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與欣賞範圍。短歌行的這個古典入門系列正是爲這類朋友“踱身定做”的。讓我們共同在古典音樂的天空中翺翔,尋找屬于自己的音樂理想,共同交流,相互促進,把古典入門進行到底!(2)――古典入門第一步 轉載自“短歌行”網站 在序章中,和大家探討了一些問題,看到不少朋友很期待這個系列文章的未來,也看到自己的一些觀點能夠被大家所認可,這就更堅定了把這篇東西寫下去的信心。在前面的序章裏,我只是很籠統地談了一些自己對于古典音樂的看法和認識,而在今天我想和大家繼續探討,究竟應該如何走進古典音樂殿堂的大門。 我自己是什麽時候,如何喜歡上古典音樂的呢?我想和許多愛樂者一樣,應該是循序漸進,逐步跨入的,說不上是從哪一年哪一天開始的,更說不好是怎樣開始喜歡上的。記得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對于音樂就很有興趣,聽得最多的應該是父親用那台結婚時候買來的港産“四喇叭”從電台節目中錄下來的磁帶。諸如王結實、謝麗斯的通俗歌曲、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鄧麗君的優柔小調等等。不過在我記憶中家裏有一盤唯一的JVC牌60分鍾錄音磁帶(其它錄音帶都是SONY的)――標簽上沒有任何文字說明錄音的內容,但我至今還記得磁帶的塑料外殼是灰色的。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爲裏面的錄音節目令童年的我十分著迷,那時候曾經問過父親,回答只說放的是外國音樂。記得當時自己會經常拿出這盤灰色的磁帶來,放進“四喇叭”中翻來覆去的聽,絲毫不覺厭倦。那時候的我,應該還在念小學。進入了初中之後,也許是那個時期必然的興趣變化,和很多同學一樣,我開始迷戀港台流行歌曲,只是燒得還不算高,從來沒去看過現場演唱會,只是陸陸續續積攢了大約幾百盒正版磁帶。如今回想起來,那時候自己聽流行歌曲,似乎只是跟著媒體的炒作、宣傳而在刻意追逐著一種虛無缥缈的潮流。歌詞中的情與愛自己能懂得多少?歌曲中激蕩的旋律又有多少現在還能被我記起?似乎一切過往的時尚前衛、流行趨勢,都隨著自己慢慢的成長與時間的推移而煙消雲散。自己再也無法從流行歌曲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找到了那盤灰色的磁帶。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邊響起,似乎把我帶回了童年時,專心致志守在“四喇叭”跟前,不斷按動“BACK”與“PLAY”,不知疲倦反複聆聽的場景。音樂依然如此的動聽,令我感動,似乎讓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音樂中最美好的東西。當有了一套真正的高質量音樂回放系統之後,我開始嘗試著接觸古典音樂,這已經是參加工作以後的事兒。在吃慣了流行歌曲帶給我們的“娛樂快餐”之後,接受古典音樂的表現風格,自己著實花了不少時間。記得最早的時候,每當電視台、電台播放那些偏于陰沉、艱澀的古典音樂時,我總會有昏昏欲睡之感。看到一些評論文章介紹,說是能夠從古典音樂中聽很多東西,我雖覺匪夷所思,但又不由不信。只覺得那些音樂應該距離自己比較遙遠。所以最初聽古典,我顯得沒什麽耐性,總是回避那些篇幅較長,“旋律找不到准心”的曲子,刻意尋找那種錄音效果出色、曲目篇幅較短的古典或交響題材的唱片來練耳。起先,被逼真、輝煌的音響效果震撼了一陣子,其後卻又隱約感覺這些唱片中的某些段落好像在哪兒似曾相識過,似乎早就淺埋在腦海中。冥思苦想一番,終于找到了根源――那盤灰色的錄音磁帶。原來,磁帶中所錄制的這些我小時候百聽不厭的“外國音樂”,其實是由古典名曲改編的聯奏,荟萃了許多優美經典的段落,不過當時還叫不上名來,後來才逐漸認識――《卡門》中的《鬥牛士之歌》、羅德裏格《吉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開始部分、亨德爾《彌賽亞》中偉大的《哈裏路亞大合唱》高潮部分等等等等,實在是不勝枚舉。雖然演繹得並不正統,帶有些輕音樂傾向,樂團規模也不算很大,但卻足以讓古典門外漢駐足聆聽。因爲其中挑選的名曲片斷旋律優美無比,而且是連續演奏,曲目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流暢,樂團也充滿了澎湃的激情。當我對古典音樂有最初了解的時候,方才明白這盤灰色磁帶裏衆多動聽旋律的淵源,更重要的是自己恍然大悟――原來古典音樂離我們這麽近!再次回味磁帶中那一段段名曲聯奏,雖然音色與CD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比MP3都不如,但卻如此倍感親切。更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蘊含于古典音樂中無盡的寶藏。此時的我自然不再滿足于欣賞聯奏中的片斷,而是急不可耐的想投入古典音樂浩瀚的海洋中,尋找一個個曾經令我著迷過的亮點。就這樣,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與日俱增,從中獲得的精神財富也越來越充實。有時候回想起來,那盤灰色的錄音帶真是我最好的入門導師。雖然磁帶早已被封存箱底,但每當我回憶起來總是倍感欣慰。以上談了我自己的一些經曆,目的只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把古典音樂看得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她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留意一下如今精美玲珑的手機鈴聲、聽聽某些電視廣播節目的背景音樂,您會驚異的發現,我們被林林總總的古典音樂名段所包圍著。所以,抛開對古典音樂的心理障礙是普通聽衆入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跨出這一步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所謂“功到自然成”,急不來也求不來。如果您看了我們的系列入門文章,依然感覺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千萬不要強求自己,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在序章中我就說過,古典音樂並不適合每個人,大家的性格脾氣、人生觀、世界觀、文化觀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樂對不同人的吸引力也就不盡相同。甚至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古典音樂的認識與態度都會有千差萬別。所以讀者們盡可以用灑脫的態度來看待這第一步,水到渠成之時您會很自然的跨出,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

上一篇:民族樂器板胡(民族樂器板胡是什麽樣子 )
下一篇:笛美樂器(古代俗語:“斷腸笛子送命箫”,啥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