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樂器(刻字蘇州民族樂器廠響板是海南黃花梨木嗎什麽時候的

董乐器 2022-04-14 06:55:13

是的海南民族樂器,斷代爲民國時期。

黃花木的響板,木頭顔色淺黃,有舒展多變的紋理,表面上泛起淡淡瑩光。

木紋方面,響板的線條遠看很清晰,細節上卻粘連成片、模糊不清,可以說與越黃有一點點類似,而和海黃的絲絲入扣相去甚遠。圈紋及兩旁的流水紋,邊界突兀、過渡分明,缺乏黃花梨木紋所固有的流暢自然與柔緩和諧。黃花梨標志性的鬼臉,在響板上也變得不同。這一對如蛙眼露出水面,總體形狀相似,紋理輪廓卻不同,一層層套在一起泾渭分明。棕眼方面,束與束之間有發散,線與線卻相平行,雖有零零星星分布的稀少區域,但總少些疏朗感覺。

除了海南哪裏還有黎族人?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叁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萬甯、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裏。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于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的發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镯、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爲“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叁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爲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爲主食,多以狩獵、采集所得爲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槟榔。住屋多爲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爲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叁月叁愛情節

農曆叁月初叁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裏,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谧。難怪“叁月叁”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爲“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裏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叁月初叁,洪水退去,倆人結爲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爲祖先,每逢叁月叁便隆重紀念。節日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钗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叁月叁不見不散。因叁月叁從其來曆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爲愛情節。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更多請看---

/view/4702.htm?fr=ala0_1_1#4

海南

上一篇:上海凱恩樂器(上海凱恩樂器有限公司怎麽樣?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