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樂器擺放(抓周禮擺放順序 )

董乐器 2022-06-24 09:46:26

  祢

  〈名〉

  (1)

奉祀死父的宗廟

周禮樂器擺放。如:祢廟(父廟。或稱考廟);祢祖(父與祖的廟)

  (2)

古代軍旅之事,常載神主而行,隨行神主稱彌

[god

in

the

army]

  侯氏裨冕,釋曆于祢。——《儀禮》

  (3)

  铙

  铙

náo

  〈名〉

  (1)

樂器名

  铙,小钲也。軍法。卒長執铙。從金,堯聲。——《說文》

  铙,鈴也。——《廣雅》

  以金铙止鼓。——《周禮·鼓人》。注: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

  辨鼓铎镯铙之用。——《周禮·大司馬》。司農注:“讀如讙哓之哓。”

  (2)

銅制圓形的樂器,常和钹配合演奏。如;铙歌(軍中樂歌;泛指軍歌);铙挽(铙歌和挽歌)

  (3)

古代擊樂器。形制與钹相似: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以兩片爲一副,相擊發聲。如:铙钹(一種打擊樂器。古稱銅钹、銅盤、銅缽);铙管(鼓吹中的橫笛)

急求學習中國民風民俗的意義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爲吉禮,冠婚之事爲嘉禮,賓客之事爲賓禮,軍旅之事爲軍禮,喪葬之事爲凶禮。民俗界認爲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爲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叁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産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爲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爲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叁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爲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爲勸德服務,繁文缛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爲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爲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爲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爲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爲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産物。人們在陽間爲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叁廟,士一廟。庶人不准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于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竈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蔔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曆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曆代帝王廟,祭祀先王叁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爲先聖,孔子爲先師;唐代尊孔子爲先聖,顔回爲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馔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爲學禮,也作爲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顔之廟。明代稱孔子爲“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甯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爲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爲准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産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驸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後妃九嫔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叁朝”、“滿月”、“百日”、“周歲”等。“叁朝”是嬰兒降生叁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飨燕飲食禮儀。飨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爲贽;下大夫相見,以雁爲贽;上大夫相見,以羔爲贽。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竈、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竈,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叁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竈。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叁日祭竈,與民間傳說的竈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⑥傩儀。濫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爲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傩以逐邪惡。傩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傩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傩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傩堂儀最爲完整典型。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 ”與“春季”爲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爲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挂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爲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裏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爲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爲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叁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筝、插柳戴花等。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爲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爲,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曆代詩人以中秋爲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爲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衆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叁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裏,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衆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叁元” 之時搶先放出叁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這是中國的古老傳統,我們應該學習!不能在我們這個時候遺忘!

上一篇:弘力樂器南京(北京弘力樂器代理商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