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銅鍾(古代鼎,編鍾,尊,卣,鬲,铙有什麽用?

董乐器 2022-03-24 14:54:20

接上

鬲: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古代樂器銅鍾。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狀一般爲侈口(口沿外傾),有叁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

铙又稱爲钲和執鍾。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爲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宋史・儀衛志》和《遼史・樂志》載,北宋和遼時,铙曾用于皇帝儀仗中的鼓吹樂裏。當時佛教所用銅钹稱爲铙,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銅铙,浮屠氏所用浮漚器,小而聲清,世俗謂之铙,其名雖與四金之铙同,其實異”。(宋代《樂書》所載“銅铙”條同此)。浮屠,梵文佛陀之譯名。這種铙不是《周禮》所載金铙或西周以來植鳴的大型銅铙或編铙。明、清兩代,铙已用于地方戲曲伴奏,清人李鬥《揚州畫舫錄》載,昆曲伴奏曾用大铙。

編鍾數量最多出土于哪裏?

編鍾數量最多出土于湖北省。提到中國古典樂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古筝、二胡、琵琶,很少有人會提到編鍾,這可能與編鍾的曆史有很大關系。編鍾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然而隨著秦始皇橫掃六國,青銅時代結束,先秦之後鑄造的編鍾在音樂性能上完全不及前代,編鍾也逐漸從曆史上淡去了。直到1978年5月23日淩晨,當時在地下沉睡了2400多年的國寶編鍾隨著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而重放異彩,人們才有機會重新聆聽那雄渾又浪漫的聲音,也才有機會見到代表中國古代音樂最高成就的宮廷樂器。

曾侯乙編鍾及大批類似音樂文物的出土使我們了解到,編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形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挂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木錘和長棒分別敲打銅鍾的正面和側面,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多位樂師操作配合便可演奏出美妙的樂曲。有文獻表明,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爲叁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鍾的個數也不斷增加。1978年發現的曾侯乙編鍾是目前出土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鑄造最精美的一套編鍾。全套編鍾由65件大小不同的銅鍾組成,分叁層八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來源:青年文學家

求:龍九子名稱及介紹,還有他們被刻在哪裏了?

長子 赑屃 (bixi)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 貌似龜, 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爲其形象。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神功頌德碑下的神龜就是它。

次子 螭吻 又叫鸱尾,鸱吻(拼音, Chīwěn, Chīwěi, Chīwěn) 口潤嗓粗而好吞, 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 就是故宮房頂上兩端靠上吞著屋脊的那個。取其滅火消災. 鸱吻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有確定的說法.

老叁 蒲牢 受擊就大聲吼叫, 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 助其鳴聲遠揚.一般在寺廟的大鍾上長見。取其聲音洪亮。

老四 狴犴 (bi'an) 形象老虎,傳說其好訴訟, 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威嚴。

老五 饕餮 傳說中的一種凶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

老六 蚣蝮, 性喜水,被雕成橋柱, 建築上滴水的獸形. 大概經常出現在水關, 或者水池的進水口。常被雕刻在橋下的兩邊。取義保護水的安定。

老七 睚眦 龍身豺首, 性剛烈, 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 一般出現在武器等上的獸形爲睚眦

老八 狻猊 (蒜泥,哈哈) 形如獅, 喜煙好坐, 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老九 椒圖 龍生九子之一, 形狀像螺蚌, 性好閉, 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 鋪首銜環爲其形象. 鎮宅的。所以一般被雕刻在門環上。

負屃(拼音: Fùxì), 龍生九子之一,身似龍, 雅好斯文, 盤繞在石碑頭頂.

嘲風 冷傲的名字` 平生好險, 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犼,俗稱爲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爲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爲“朝天吼”。

囚牛, 龍生九子之一, 形狀爲有鱗角的黃色小龍, 喜音樂, 蹲立于琴頭. 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 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 彜族的龍頭月琴, 白族的叁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叁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叁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鍾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鍾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上,讓它爲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叁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爲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麽子是螭吻:又名?#124;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上一篇:笙樂器的簡介(笙樂器的指法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