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樂器簡介(笙樂器圖片 )

董乐器 2022-05-20 23:57:22

竽(音魚,似笙略大,叁十六簧笙樂器簡介。)

笳(音佳,古代北方民族吹奏樂器,似笛。有《胡笳十八拍》)

築(音竹,古擊弦樂器,似筝,已失傳。)

筒(音凍,洞箫。)

管(音館,長一尺,六孔,並兩而吹,已失傳。)

龠(音越,古管樂器,像笛,短管,叁孔或六孔。)龠(另一種寫法)

箜篌、筦、筊、簥、箛、篁、篪、箹

鍾 鎛 笙 頌鍾 金錞 金镯

磬 頌磬 雷鼓 建鼓 靈鼓 路鼓 颦 朔 拊

和 竽 柷

百度字典都有解釋 還有很多 可惜我實在查不出讀音了~~~~

阿烏:彜族吹奏樂器,流行于雲南昆明附近彜族支系子君人居住地區,形制與古代的埙相近。才鑼:打擊樂器,民間在春節或喜慶活動中踩高跷時用爲伴奏樂器,故又稱高跷鑼。也用于北方民間器樂合奏。鑼面平坦,直徑約15厘米。無鑼臍。那藝: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吹奏樂器。流行于新疆帕米爾高原地區。漢語稱“鷹笛”。管用大鷹翅膀骨制成的,長短,粗細,大小不一。有很多傳統樂器,多是少數名族的樂器。你可以買一本《中國傳統樂器》這樣的書來參考一下。

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的古今義

絲竹古意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之總稱。亦泛指音樂。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現在好像沒有變化。以下我又給你找了詳細資料,有興趣就看看。。。

兩漢魏晉南北朝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絲竹樂窺探南京藝術學院江蘇�9�9南京摘要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絲竹樂”是中國絲竹樂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相和諸曲”所顯現的絲竹樂傳統與“清商樂”所顯現的絲竹樂傳統一脈相承。其主要特點和意義在于完成了由“竽瑟之樂”樣式向“笙琶之樂”樣式的轉換並成爲諸多曆史文獻所稱“華夏正聲”的典型代表其存在對後來隋唐問“燕樂”中“國伎”、“清商伎”等部樂的絲竹樂隊編制及其相關音樂風格構成産生了決定性影響。關鍵詞相和諸曲清商樂絲竹樂兩漢魏晉南北朝的“絲竹樂”是中國絲竹樂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先秦時在士大夫階層中廣爲流傳的“竽瑟之樂”作爲中國器樂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絲竹樂器組合樣式在延續至漢代之初終因琵琶、阮鹹、箜篌、橫笛、箫尺八、笙等新型絲竹類樂器出現而被樂府“絲竹更相和”的新型絲竹樂器組合樣式取代。至此中國絲竹樂演奏類別重又翻開演進更迭的曆史新篇章。一、“相和諸曲與絲竹樂先秦時期常見在士大夫階層中使用的以竽、瑟爲核心樂器的絲竹樂類別“竽瑟之樂”至漢初時已趨于罕見。迄今所知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車大侯妻墓出土的竽明器、瑟、竽律管川叭¨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彩繪竽瑟叁瑟兩竽樂俑參見《中國音樂史圖鑒》馬王堆叁號漢墓出土的七弦琴、竽、瑟、築明器等【】已屬不可多見的幾例“竽瑟之樂”類型樂器組合樣式。由于漢代與西域文化的溝通以及魏晉南北朝問社會經曆重大變革中原與周邊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交流加劇樂壇新型“漢系”和“胡系”絲竹樂器隨之漸增演奏這些新興絲竹樂器的樂人輩出從而形成中國絲竹樂演奏樂器組合樣式更新換代的嶄新局面。因此就其絲竹樂演奏的樂器種類組合而言竊以爲先秦時期在士大夫階層中廣爲流傳的“竽瑟之樂”至西漢前期時已是這一樣式之“余緒”和“尾聲”並終因後續若幹新型絲竹樂器的加入和更替漸趨衰退繼而在漢魏“樂府”機構和受樂府音樂深刻影響的貴族、士大夫階層音樂生活中重又衍生出以筝、琵琶阮鹹、笙、橫笛等爲核心樂器來組合演奏的絲竹新樂。“樂府”機構始建于秦而擴展于漢、魏。作爲影響深遠的音樂傳習場所樂府傳習的音樂歌舞類型和樣式因與民間音樂的深刻聯系而具有突出的“俗樂”特色。這些音樂類型和樣式的代表如“相和諸曲”、“清商樂”、“房中樂”、“散樂”、“百戲”等所用音樂素材多采自民間所謂“街陌讴謠”所用絲竹樂器具體品種和核心樂器也與先秦“竽瑟之樂”時代大不相同。其中相和歌、相和大曲和清商樂等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類型作爲有絲竹樂器伴奏和演奏的歌曲和歌、舞、樂綜合表演樂舞樣式與絲竹音樂的聯系自然最爲緊密因此需要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相關作者簡介伍國棟。男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收稿日期――萬方數據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年第期形式內容進行必要的梳理和廓清。相和歌流行于北方的古詞歌謠和民間“街陌讴謠”因用“絲竹”或稱爲“管弦”的樂器伴奏而得名。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晉書�9�9樂志》所稱“相和諸曲”、“相和”即是“凡樂章古辭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讴謠《江南可采蓮》、《鳥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其後漸被于管弦即相和諸曲是也。”川“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9�9】挖《樂府詩集》所謂“相和諸曲”是指屬于“相和曲”系統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以及“相和大曲”所含可單獨演奏的“但曲”等樣式。今綜合《樂府詩集》、《古今樂錄》和《元嘉正聲技錄》佚文、《晉書�9�9樂志》等所及材料並參照迄今所見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考古文物、圖像材料可知“相和諸曲”伴奏樂隊所用絲竹樂器和與之配合的擊奏樂器總共包括如下品種“絲”類樂器琵琶、阮鹹秦琵琶、筝、琴、瑟、箜篌。“竹”類樂器橫笛、排箫、直箫尺八、篪、笙。“節”類樂器拍板、各類小型鼓。較之兩漢之前絲竹樂類型“竽瑟之樂”主要以竽、瑟爲中心的樂器組合特點而言。漢魏相和諸曲絲竹樂隊已顯現出是一種樂器種類更爲豐富、品種更爲多樣的新編體制。其中琵琶、阮鹹秦琵琶、箜篌、橫笛、直箫等“絲”類和“竹”類樂器都是漢代以前未曾見有的新型絲竹樂器品種。前期的竽已不在其內瑟已不居核心位置。由于“相和諸曲”表演的樣式和場合不盡相同上述樂器一般不是同時使用。《樂府詩集》卷二十六引《古今樂錄》說“凡相和其器有笙、笛、節歌按似“節鼓”之誤、琴、琵琶、筝七種。”然而另結合已知若幹同期樂舞、樂俑文物圖像如北朝樂舞石刻圖參見《中國音樂史圖鑒》顯現的一組相和歌樂伎所持絲竹樂器爲四種秦琵琶阮鹹、筝、笛、笙等材料判斷當時“相和諸曲”所用絲竹樂隊的樂器品種組合至少已顯現出下述一些特點一是按“絲”與“竹”兩類樂器對應編制通常的情況是使用其中幾件樂器種類和數量可多可少、不拘一格、自由靈活二是其中琵琶、筝、笛、笙等樂器在樂隊編制中已居于重要位置而竽、瑟兩器已不再是樂隊編制核心。這裏試將此類絲竹樂器組合樣式與“竽瑟之樂”之類絲竹樂隊樂器組合樣式相對應以樂器組合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樂器爲據將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此類絲竹樂隊樣式姑且稱之爲“笙琶之樂”――以此來顯示其“竽的核心位置已被笙取而代之瑟的核心位置已被琵琶取而代之”的樂器組合特征。至于以上論述中筆者將在“八音”中本屬“匏”類的樂器“竽”和“笙”劃歸爲“竹”類樂器而視之爲絲竹樂器的代表則主要是基于下述理由從先秦“八音”分類角度來說雖然竽、笙之類樂器被劃爲“匏”類但在實際樂隊編制類型和演奏實踐的相關認知中古人則充分理解到這兩種樂器的歸類部件“匏”只能“蓄氣”而不能發聲其真正的發音部件是以竹管嵌竹簧早期爲簧管的匏笙管。據此樂人在某些時候不再依據先秦“八音”類型來區分樂器時即在某些音樂論述和音樂實踐範疇中將笙竽類樂器又統歸人竹類樂器。如元代學者馬端臨在對古代樂器進行分類時就認爲“匏”類樂器之“匏”名實不符所以在其所著《文獻通考》中即說“八音無‘匏’、‘土’二音笙、竽以木鬥攢竹而以匏裹之是無匏音也。”【】’在相和歌各種不同樂器組合演奏的絲竹樂隊中新興“絲”類樂器琵琶作爲樂隊組合核心樂器之一甚爲醒目而這一樂器名稱具體所指實包含多種名同形異的樂器而非一種其中直頸直項、音箱圓形和曲頸曲項、音箱梨形的兩種不同形制的琵琶對其後中國絲竹樂演奏藝術和絲竹樂隊編制的嬗變和發展都有極爲深遠的影響故二者的淵源在此要特做簡要敘述。琵琶秦漢時出現的絲類“抱彈式”樂器因形制多樣其淵源衆說紛纭然而若將此期所謂“琵琶”分爲兩種主要類型來考察其淵源當可以廓清而不會混淆。迄今所知晉傅玄《傅子》阙文有關琵琶的描述當是秦漢時琵琶兩種形制論的早期诠釋“琵琶體圓柄直柱十有二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其後所見《舊唐書�9�9音樂志》關于琵琶兩制之說蓋出于此。這顯然是說秦漢時代琵琶形制多樣但總體上則可劃爲兩種形制一是直頸、琴體圓形“體圓柄直”的“直項琵琶”二是曲頸、琴體梨形充上銳下的“曲項琵琶”。關于前者後來又有“秦琵琶”、萬方數據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秦漢子”之稱並在“清商伎”樂隊中得以較多使用《舊唐書�9�9音樂志》可見這是一種有別于“出于胡中”的漢傳琵琶或可稱之爲“漢式琵琶”。至魏晉之後這種直柄、圓體音箱的漢式琵琶因“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阮鹹善于演奏故而又被冠以“阮鹹”之名繼而又通稱爲“阮”沿用至今。明清以來的秦琴、月琴、雙清之類樂器均屬此器變體關于後者則“出于胡中”東漢劉熙《釋名�9�9釋樂器》所稱“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即指此式這是一種有別于上述中原本土樂器“漢式琵琶”的“胡式琵琶”而當今所見、所用已廣爲普及的琵琶即爲此制後裔。盡管自漢代以來琵琶形制其後還有多種、多樣變體但大體都可從淵源上將之歸類爲此兩種類型。而這兩種類型的琵琶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絲竹樂隊使用最多且占據核心位置的樂器。過去我們對漢魏文獻所謂“絲竹更相和”的理解多囿于“絲竹樂器伴奏功能”來認識也就是說主要是從伴奏形態和伴奏功能方面去加以解釋至于它所包含的純器樂演奏形態則認識和理解不夠。事實上所謂漢魏樂府中“絲竹更相和”的音樂形式所指內容還應當包含部分“絲竹樂器獨立演奏”樣式即穿插于相合大曲歌舞表演之間的絲竹類樂器獨奏、合奏以及不入歌辭的器樂化舞曲就應當屬于單純的絲竹音樂了。而其中的絲竹樂器組合演奏也就是純器樂合奏性質的“絲竹樂”類型了。漢魏時期對不配合歌唱聲樂或“不入辭”歌唱而獨立演奏的絲竹樂曲統稱爲“但曲”但曲主要見于相和大曲套曲結構歌、舞、器表演的序列演習過程之中。《樂府詩集》卷四叁引《古今樂錄》說“凡諸大曲競《黃老彈》獨出舞無辭。”所謂“獨出”、“無辭”當指《黃老彈》一曲屬于僅配合舞蹈演奏而無歌唱的器樂曲。而這種不配合歌唱的器樂曲即爲“但曲”。張永《元嘉正聲技錄》曾稱大曲有“但曲”七首流傳《黃老彈》一曲僅爲其中一首“未歌之前有一部弦又在弄後有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引》、《大胡笳嗚》、《小胡笳嗚》、《昆鳥雞遊弦》、《流楚》、《窈窕》並琴、筝、笙、築之曲”【這裏所說“並琴、筝、笙、築之曲”顯然指的就是由琴、筝、笙、築之類絲竹樂器演奏的樂曲這些樂曲多穿插在大曲“弄後”演奏。學者丘瓊荪在研究大曲的專論《漢大曲管窺》中亦認爲“但曲是有聲無辭的器樂曲也合舞但舞而不歌。這《黃老彈》當是用在‘亂’曲中的一個牌子曲。”聊’另據《文選》李善注引《宋書》佚文和《樂府詩集》引張永《技錄》佚文可知漢魏“相和曲”原有“六引”之曲此“六引”名目如下《箜篌引》《官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由于“六引”均屬“無歌”作品屬于僅爲“有弦笛”的但曲因此亦屬于純器樂曲性質的絲竹音樂演奏。後來六引“存聲不足”時阙《宮引》《角引》兩曲。所傳《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四曲即又統稱相和“四引”【】’二、“清商樂所含絲竹樂器演奏相和歌、相和大曲“絲竹更相和”傳統的繼續嬗變至南北朝魏孝文帝年後與南方其他民間音樂內容和形式融合即發展成爲所謂華夏正聲“清商樂”中的絲竹樂演奏傳統。“清商樂”即稱“清樂”此爲南北朝時所有“相和諸曲”遺聲及其江南吳歌、荊楚西聲之總稱。其來源《樂府詩集》在題解“相和諸曲”、“相和五調”時說“魏晉之世相承用之。永嘉之亂五都淪覆中朝舊音散失江左。後魏孝文、宣武用師淮、漢收其所獲南音謂之‘清商樂’相和諸曲亦在焉所謂清商正聲、相和五調伎也。”“咒’同書另在題解“清商樂”時又說“清商樂一日‘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叁調是也。並漢魏已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叁祖所作。自晉朝播遷其音分散苻堅滅涼得之傳于前後二秦。及宋武定關中因而入南不複存于內地。自時已後南朝文物號爲最盛民謠國俗亦世有新聲。後魏孝文討淮、漢宣武定壽眷收其聲伎得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鸠》之屬及江南昊歌、荊楚西聲總謂之“清商樂”。至于殿庭飨宴則兼奏之。”【】可見所謂“清商樂”或“清樂”其內容和形式主要包含漢魏以來江左所傳中原舊有音樂“相和諸曲”遺聲以及所謂“後魏孝文、宣武用師淮、漢收其所獲”江南地區的“吳歌”、荊楚地區的“西聲”等音樂類型。同時這些音樂類型亦爲宮廷“宴享”所用。因此就其功能而言也可以說這些音樂類型就是隋唐“燕樂”之先聲。所謂“吳歌”因流傳江蘇南部一帶“吳地”而得其名而所稱“西曲”則因流行于吳歌流傳地域以西荊萬方數據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年第期楚地區且音樂風格與吳歌相異而得這一專稱。《樂府詩集》輯《古今樂錄》說“按‘西曲’歌出于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其方俗而謂之‘西曲’。”四吳歌和西曲曲目形式包括歌曲和舞曲其歌曲最初與“相和諸曲”一樣也都是無樂器配合的“徒歌”其後才加入絲竹樂器與之“相和”。所用樂器常見的有琵琶、筝、箜篌、篪、笙等五種其中的笙和筝是在傳統樂隊編制上新增的絲竹樂器。《樂府詩集》引《晉書�9�9樂志》和《古今樂錄》稱“‘吳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已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蓋自永嘉渡江之後下及梁、陳。成都建業昊聲哥曲起于此也。《古今樂錄》日‘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吳歌和西曲不少曲目亦如大瞳中的“但曲”一樣亦可以不人辭而專作舞曲以器樂曲形式演奏其中不少曲目屬于純器樂曲性質的絲竹音樂。所以《古今樂錄》在指出西曲有《石城樂》、《烏夜啼》等曲外又單列出曲稱其爲“並舞曲”可以作爲器樂曲單獨演奏。此五曲名目如下《石城樂》《烏夜啼》《莫愁樂》《襄陽樂》《壽陽樂》在清商樂所含“相和諸曲”遺聲中“主于”絲竹之器的相和“四引”猶存。至南朝宋時“四引”除《箜篌引》一曲兼可人辭外余《商引》、《徵引》、《羽引》叁曲仍爲有聲無辭的絲竹之音。清商樂所含音樂類型無論是“中原舊曲”相和諸曲還是江南吳歌和荊楚西曲所用絲竹樂器品種大多趨同而小有差異。江南地區吳歌所用絲竹樂器魏晉以前本以琵琶、箜篌、篪爲常見但人“清商樂”之後受相和諸曲絲竹樂隊編制影響亦加人笙、筝等樂器。因此清商樂所用絲竹樂隊總體上說仍是漢魏相和諸曲“笙琶之樂”絲竹樂隊編制樣式的延續仍以笙、琵琶以及笛、筝等絲竹樂器爲核心。叁、房中樂所涉絲竹樂器所謂“房中樂”即後宮內室所用燕享賓客和休閑之樂。興于周代宮廷表演時所用樂隊除殿前重大燕禮場合采用“樂懸”外其余都采用“不用鍾磬之節”的絲竹樂類型《儀祀�9�9燕禮》注。房中樂的音樂主要來源于民間俗樂所以《詩�9�9周南》前注說“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管弦以爲房中之樂。”筆者拙文《先秦絲竹樂辨綜》中所述戰國“曾侯乙墓”東室出土與中室鍾磐樂隊嚴相區別的一組絲竹樂器即屬此類後宮內室“房中之樂”樂隊實器顯現的典型範例。漢魏之時宮廷內室的燕享、休閑歌樂仍繼承周代王室“房中樂”傳統被稱爲是“周房中曲之遺聲”但其音樂格調則已凸現出荊楚之地民間音樂風格。據《前漢書�9�9禮樂志》記載漢高祖喜好“楚聲”故其房中樂皆爲楚聲音調。至孝文帝二年樂府對房中樂進行調整“令夏侯寬備其箫管”並將之更名爲“安世樂”。漢魏宮內房中樂所用之樂以“相和叁調”、“相和五調”爲主因此以“相和叁調”、“相和五調”爲主要內容和形式的“房中樂”所用樂器亦爲典型的絲竹樂隊樣式。不過這種樂隊的核心樂器如前所論已非竽、瑟而已由笙、琵琶以及笛、筝等絲竹樂器代替。與此類樂器組合樣式相符合的所見同期伎樂文物圖像可以北魏洛陽石棺床欄板伎樂石刻圖爲參照參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圖中由一組女樂組成的絲竹類型樂隊所用樂器即爲漢琵琶阮成、笙、箫、筝等。“相和叁調”即“平調”、“清調”、“瑟調”“相和五調”即相和“叁調”另加“楚調”、“側調”。各調皆屬漢世“房中樂”之列。《樂府詩集》引《唐書�9�9樂志》說“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叁調’。又有楚調、側調。楚調者漢房中樂也高帝樂楚聲故房中樂皆楚聲也。側調者生于楚調。與前叁調總謂之‘相和五調’。”漢魏時的“相和叁詞”至南北朝時又成爲“清商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稱“清商叁調”。據《樂府詩集》解題“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引《古今樂錄》所述《大明叁年宴樂技錄》漢“房中樂”相關曲目及樂器可知平、清、瑟叁調及楚、側二調所用絲竹樂器大同小異其具體名目可分列如下平調《長歌行》等七曲――笙、笛、築、節、琴、筝、琵琶。清調《苦寒行》等六曲――笙、笛、篪、節、琴、瑟、筝、琵琶。瑟調《善哉行》等叁十八曲――笙、笛、節、琴、瑟、筝、琵琶。楚調《白頭吟》等五曲――笙、笛、節、琴、筝、琵琶、瑟。側調僅《傷歌行》一曲《樂府詩集》未列樂器。萬方數據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但據該書所說“側調者生于楚詞”當因所用樂器與楚調相同而未列故這裏參照楚調所用樂器而列之――笙、笛、節、琴、筝、琵琶、瑟。在相和諸曲絲竹樂隊編制中琴主要用于其中的“琴歌”和琴曲的演奏其它樂器除“節”之外笙、笛、筝、琵琶等未見或缺故本文仍然將其判斷爲是此期典型絲竹樂隊所用核心樂器。現將已知例“相和諸曲”所用絲竹樂器和“清商樂”所用絲竹樂器列表如下樂名曲目所用樂器文獻出處文獻“連接”江南、鳥生、笙、笛、節、琴、古今樂錄宋書�9�9樂志“絲竹相和歌更相和。執節者歌”陌上桑等琵琶、筝相和“四引”箜篌、商引等笙、笛、節、琴、兀最止聲技錄琵琶、筝相和但曲七曲《廣陵散、≮黃老彈飛笙、笛、節、琴、元嘉正聲技錄“弄後有但益七曲”引等琵琶、筝、築清商樂《子夜歌、石城樂、古今樂錄樂府詩集“殿庭飨宴吳歌、西曲烏夜啼》等篪、箜篌、琵琶、笙、筝則兼奏之”‘厝書�9�9樂志≯”周房房中樂琴、瑟、筝、琵琶叁調”平、清、瑟叁調及楚、笙、笛、篪、節、築、大明叁年宴樂技錄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側二調各曲結語綜上所述漢魏時期“相和諸曲”所顯現的絲竹樂傳統與南北朝時期“清商樂”所顯現的絲竹樂傳統一脈相承。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爲下述幾點一、就其樂隊本體樂器組合樣式而言已由先秦時期以竽、瑟等絲竹樂器爲核心的“竽瑟之樂”樣式過渡更替爲以笙、笛、琵琶、筝等絲竹樂器爲核心的“笙琶之樂”樣式。二、就其樂器演習所依附的禮俗類型而言則區別于宮廷祭典雅樂而與燕享之樂、後宮房中樂有著“樂種”類型方面的深刻聯系和淵源關系即是“燕享之樂”、“休閑之樂”所用最基本的一種類型化樂隊組合樣式也是“燕享之樂”、“休閑之樂”內容形式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叁、就其樂隊音樂演奏本體風格和性質而言盡管已有箜篌、曲項琵琶、橫笛等“胡樂”系樂器加入但“其器爲我所用”所産生影響主要限于樂隊編制和演奏技法層面。因此所奏音樂作品和這些作品所表現出的音樂風格主要還是所謂“中原舊曲”的繼承發展和“江左南音”的兼蓄包容音樂格調清悠、雅致具備“清商樂”吳聲作品《大子夜歌》所述“絲竹發歌響假器揚清音”、“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之藝術特色並由此被諸多曆史文獻判定爲“華夏正聲”的典型代表。可以說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對後來隋唐“燕樂”中“國伎”、“清商伎”兩大部樂的絲竹樂隊及其相關音樂風格構成以及宋元明清的絲竹樂擴展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參考文獻】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尹炎長沙馬王堆叁號漢墓出土樂器【】樂器科技簡訊】【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等校點樂府詩集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唐】房玄齡等晉書�9�9樂志下卷【】北京中華書局。】【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南朝�9�9梁】沈約蘇晉仁等校注宋書樂志校注【】濟南齊魯書社】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等校點樂府詩集卷四十一引古今樂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丘瓊荪漢大曲管窺】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等校點樂府詩集卷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等校點樂府詩集卷四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伍國棟先秦絲竹樂辨綜【】音樂與表演【】【漢】班固【唐】顔師古注前漢書�9�9禮樂志卷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等校點樂府詩集卷叁十、卷叁十叁、卷叁十六、卷四十一題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責任編輯李寶傑萬方數據

上一篇:海韻樂器廠(海韻樂器有限公司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