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雅樂器(和雅樂器 )

董乐器 2022-05-30 15:19:41

吹奏樂器最重要的技巧是腹震音,或者也叫氣震音之類的吧,就是相當于弦樂器的揉弦。如果吹奏樂器沒有使用腹震音,就像弦樂器沒有使用揉弦,出來的聲音是直的,不僅生硬鳳雅樂器、沒有表現力,最大的缺點就是刺耳。拿陶笛來說,如果不用腹震音,它的聲音是一條直線,一直停留在一個頻率上,直鑽人的耳膜,自然就會覺得非常刺耳了。說老實話,這跟陶笛本身的質量關系真的不是很大,只要不是街邊小店擺賣的玩具陶笛,像風雅這種級別的,只要稍稍用上一點腹震音,聲音怎麽都不會刺耳;但就算是風雅的,如果不用腹震音,在吹奏某些音時也會很刺耳。

下面提供一下對比吧,第一個是我吹的《天空之城》,我沒練好腹震音,所以怎麽聽怎麽不順耳;第二個是周子雷大師的,明顯就柔和多了。

作者:楊上當

鏈接::///question/58681625/answer/3303751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笛子的音色很尖銳,很淒涼的感覺,其實這種感情是在乎于人的心情的,如果心情正好契合,就是這種感覺

關于阿炳的資料(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爲無錫城中叁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忏、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 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爲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爲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爲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爲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叁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于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衆。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衆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占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叁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衆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歎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臥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爲業,艱難度日。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爲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托楊蔭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爲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僞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裏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彥鈞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叁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裏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爲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裏,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占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昆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叁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裏表演了一個群衆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爲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爲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麽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麽。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裏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爲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5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于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那次演出後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爲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麽艱難,或者古人挂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爲。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裏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裏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爲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爲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爲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借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轶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叁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裏,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叁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占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爲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叁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爲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爲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爲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于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于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殁,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于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淒切哀怨,尤爲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袅袅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爲《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衆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爲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爲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制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編輯本段]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爲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麽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裏有首《叁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爲《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曆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

選我呀!

16、《二泉映月的誕生》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簡析 《二泉映月》的誕生是教科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通過描寫瞎子阿炳悲慘的命運和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曆程,贊揚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超越苦難,戰勝苦難,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教學對象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感情朗讀、品詞析句、體驗想象等形式理解課文內容,揣摩文章思想感情。但由于學生離阿炳生活的年代已非常久遠,他們對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內涵都不甚了解,因此,引導學生感悟阿炳的苦難人生及其在苦難面前堅強、樂觀的精神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策略選取 本課內容文辭美、音樂美、意境美,具有較強的可感性。但課文呈現給學生的只是普通的文字符號,教學中有必要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通過錄像、圖片、音樂等資料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腦中建立與課文語言文字相對應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維,一方面利于學生更好地將書面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表述的思路,豐富敘述的內容,開啓學生的語言儲備。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的感人詞句。進行想象補白寫話訓練。 2.了解《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的誕生過程。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的艱辛曆程,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民間藝人阿炳創作不朽名曲的艱辛曆程,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設計理念 《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本課的教學重點爲引導學生感受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敢于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獲得最深的情感體驗呢?我尋求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點——以語文學習爲載體,把信息技術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去,將傳統的語文文化精髓“以讀悟情”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機整合,通過老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有力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文本和學生心靈之間架起互通的橋梁,形象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使學生受到熏陶,獲得啓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呈現畫面)師:淡淡的月光、婆娑的樹影、清脆的蛙鳴、悅耳的鳥叫,構成了一幅靜谧而又歡暢的夏日黃昏,這裏就是位于無錫錫惠公園龍光塔下的“天下第二泉”,我國著名的民間樂師華彥鈞,小名阿炳,他的童年就生活在這流水淙淙、秋蟲唧唧的二泉邊,自然界的聲音給了阿炳無限的靈感,就在這美麗的二泉邊,阿炳開始了他的音樂人生。也就是在這美麗的二泉邊,因爲這人,因爲這景誕生了一首淒美哀婉的傳世名曲——《二泉映月》。(板書課題《二泉映月》的誕生)二、初讀感知,走近阿炳。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麽事?(師述讀書要求,我國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曾說過,讀書有叁到,謂:) 2.你認爲是什麽使阿炳他能夠創作出這首享譽世界的《二泉映月》呢?請同學們快速浏覽課文,試著概括一下.(經曆苦難,熱愛音樂。)叁、精讀感悟,走進阿炳 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阿炳的生活,走進阿炳的音樂世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阿炳經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難?哪些地方又體現了阿炳對音樂的喜愛,圈畫出相關詞句,做以批注。完成要求後可與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2.學生彙報,師相機指導 (1)經曆苦難: (學生回答預設概括:雙目失明之苦 街頭賣藝之苦 遭人欺淩之苦 孤苦伶仃之苦 病磨纏身之苦)在學生彙報後,安排想象補白寫話訓練,加深對阿炳苦難的感悟。 我想,雙目失明的阿炳所經曆的苦難還有好多好多在書中不曾寫到,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曆史的時空,走進70多年前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要如何面對?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樣渡過?老師這裏有兩個場景,請你任選一個,寫寫阿炳所遇到的苦難。(課件播放《長悲情》,大屏幕出示: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_________ 。 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___________。 學生寫話,教師巡回指導) (2)熱愛音樂 同學們,阿炳經曆著生活上的苦難,品嘗著人生的苦澀,但面對悲慘的命運,阿炳放棄了嗎?就此頹廢了嗎?是的,他沒有自暴自棄,他用對音樂的摯愛和癡迷抒發著自已對命運的抗爭,抒發著自已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讓我們再來回顧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癡迷呢?重點放在流水的淙淙、秋蟲的唧唧的擬聲詞訓練上;和練習二胡的吃苦感悟上,在學生交流和感悟過程中,師適當引讀(5、6段)夏天的夜裏,銀河已經西斜,(男生讀:他冒著……)秋天的夜裏,在清冷的月光下,(女生讀:他穿著……)自然界的聲音給了阿炳無限靈感,他的技藝越來越精湛,(生齊讀: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蕩在他的十指間,流蕩在他的琴弦上,流蕩在人們的心坎裏。人們聽著聽著,有的沉思,有的歎息,有的流淚,有的唏噓……)朗讀感悟技藝精湛,感悟排比句式。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想象說話人們沉思、歎息、流淚、唏噓的是什麽?引導背誦 3.《二泉映月》誕生 經過一個寒冷難熬的冬天,曆經無數苦難的阿炳,終于迎來了他人生的一個春天。懷著對音樂的癡迷與喜愛,再次勇敢而執著地在春宵月下的二泉邊拉起了他的二胡:(《二泉映月》的音樂響起,師朗誦)阿炳的二胡聲是如此的激越,如此的悲憤,如此的蒼涼! 月色朦胧,偶爾從雲縫裏灑下來一縷清輝,月光雖然只是刹那間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閃動的水波上,卻給予人們無限光明與希望…… 這就是“二泉映月” 師:同學們,此情,此景,我相信會有許多感觸在你的內心深處淙淙的流動著,這哀婉、蒼涼的樂曲,似乎在講述著一個人的苦難一生,這個人就是——(阿炳),這哀婉、蒼涼的樂曲,又似乎在訴說一個人對光明與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這個人就是——(阿炳)。(讓我們用心的感悟這段文字,學生讀)惠山的泉,就是阿炳那失明的雙眼流出的淚,二泉的月,就是阿炳生命中那一葉不沉的舟!(苦難與喜愛的磨勵終于在他的十指間流蕩出這首曠世名曲————二泉映月,學生再讀)四、總結全篇,升華主題。 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一個乞丐,一個瞎子,一個藝人,誰在乎他的情懷?誰在乎他的命運?又有誰在乎他的絕世才華?而就在今天,我們要對已故的阿炳說:阿炳!《二泉映月》的誕生,飽含著你一生的愛與恨,憤與憂。我們讀懂了你的心,正因爲你對音樂的熱愛,你對命運的抗爭,你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才創造了奇迹,才孕育出這享譽全世界的不朽的樂曲-----《二泉映月》。 孩子們,苦難帶給人們的往往是悲痛、是哀傷、是哭泣,但對于一個敢于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又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阿炳與其創作的《二泉映月》便是最好的證明,除《二泉映月》外,阿炳留下的二胡曲《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阿炳,記住二泉映月,記住苦難並不可怕,學會面對,學會堅強,學會超越,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已的手中。

上一篇:tfboys會的樂器(tfboys音樂用什麽樂器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