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澤樂器(與李長源遊龍門翻譯是什麽

董乐器 2022-06-01 06:50:20

這首水調歌頭寫其遊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蘭澤樂器。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詞的風采。

詞人筆鋒是雄偉壯大見稱。上片起首“灘聲蕩高壁,秋氣靜雲林。”氣勢不凡,水聲激蕩,浪花飛濺,顯出景色之壯觀。“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有龍門山和香山東西隔河對峙,故得此名。龍門之前,水勢湍急,險灘密布,水聲郁怒,震蕩山壁。前人多有詞句形容此段之險。如白居易寫詩道“六月灘聲如猛雨”(《絕句》)“自從造得灘聲後,玉管朱弦可要聽?”(《灘聲》)寫出洛陽龍門特有的水勢奇景。而這裏作者不僅寫水勢之急,又以“秋氣靜高林”之一“靜”襯托出龍門水聲的氣勢不同凡響。一動一靜,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秋光水勢圖,使人不禁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回頭洛陽城阙,塵土一何深。”用一個“回頭”又將遠在北面的洛陽塵土飛揚的景象與此地天明水秀,雲林優美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說新語》言晉人王衍爲族人所辱,以肴盒擲其面,不以爲意,盥洗畢,牽王丞相(王導)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風神英俊,不與他人計較。“春風馬耳”,李白有“世人聞此皆撣頭,有如東風射馬耳。”言對外界議論漠然視之無所動心,如過耳旁風。“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這句與上句其實都是勸勉友人李長源的話,讓其不要受外界幹擾,不要計較世俗議論的得失。以以前風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由景道情,極其自然。

下片言龍門勝景,天地難尋,應該在山水之間找到自己的樂趣。“門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借用“山陰道山,應接不避”的典故來形容龍門之美。

“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留眼”,杜甫有詩曰“船經一柱觀,留眼共登臨”之句,用此詞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風光,是夢想的佳處。“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暢飲開懷,以花鳥作伴,傾聽天颢之音,欣賞這脫塵出凡的美景,不願再聞聽什麽絲竹之樂。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詞語句清新自然,詩意又古樸雅致。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實美景的贊歎,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爲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正如後世清人鄒祗谟所言“詩語入語,詞語入曲,善用之即是出處,襲而愈工”。

水調歌頭·與李長源遊龍門

【金】元好問

灘聲蕩高壁,秋氣靜雲林。回頭洛陽城阙,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

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題解】

這首詞記錄了元好問遊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從美景出發,由景道情,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

【作者】

元好問(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7歲能詩,有神通目。14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蒙古南下時避亂河南,詩名震京師,被稱爲“元才子”。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正大元年(1224)又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曆鎮平、南陽、內鄉縣令。正大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後不仕元,20余年潛心編篡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並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叁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他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曆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梁式的大家。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爲有名;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後世輯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爲《遺山樂府》。

【詞意】

激流撞擊高峻的山崖激蕩出巨大的聲音,秋日的淒清肅殺之氣籠罩著靜谧的山林,白雲缭繞,境界清幽。回頭遠望洛陽城的宮牆內外,煙塵迷蒙,往事如煙,何其深幽。前天還是目光如炬英氣勃發,今天已經如春風飄過馬耳一樣精氣不再,在此才了解了古人不憂心世事的深意。希望你笑著飽覽青山美景,不要受時光飛逝年華已老的影響。

試問龍門的美麗風光,像什麽地方?最像風光秀美的山陰縣啊。平生夢寐以求的山水佳處就在你眼前,就留待以後我與你再登山臨水,共同賞玩吧。我有一杯香酒,想叫山花山鳥共來,陪伴我在喝醉酒時一起吟唱。哪裏需要絲竹管弦那些樂器呢?青山綠水自有清越美妙的音韻啊。

【注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台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炀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爲大曲,“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2、灘聲:水激灘石發出的聲音。南朝梁元帝《巫山高》詩:“灘聲下濺石,猿鳴上逐風。”唐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觐》詩:“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元薩都剌《曉上石壁灘》詩:“龍溪叁月人上船,十裏五裏灘聲喧。”

3、高壁:高高的山崖。

(1)高築壁壘。《孫子·謀攻》“少則能逃之”叁國魏曹操注:“高壁堅壘,勿與戰也。”《叁國志·魏志·陳泰傳》:“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

(2)高高的山崖。唐杜甫《石櫃閣》詩:“石櫃曾波上,臨虛蕩高壁。”仇兆鳌注:“《水經注》:‘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

4、秋氣:指秋日淒清、肅殺之氣。《呂氏春秋·義賞》:“春氣至,則草木産,秋氣至,則草木落。”《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秋氣憯以淒淚兮,桂枝落而銷亡。”唐杜甫《曲江》詩之一:“曲江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風濤。”明劉基《秋日即事》詩之七:“秋氣蕭條宋玉悲,西風唯有雁相宜。”魯迅《朝花夕拾·父親的病》:“其時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氣。”

5、雲林:白雲深林。又指隱居之所。

(1)隱居之所。唐王維《桃源行》:“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金張斛《還家》詩:“雲林無俗恣,相對可終老。”清陳大章《送胡蔔子南歸》詩:“白雉岡頭荒圃在,未妨述作老雲林。”

(2)漢宮館名。《漢書·外戚傳上·孝宣霍皇後》:“霍後立五年,廢處昭台宮,後十二歲,徙雲林館,乃自殺。”《晉書·外戚傳序》:“遂使悼後遇雲林之災,愍懷濫湖城之酷。”

(3)指雲夢澤。《文選·枚乘〈七發〉》:“遊涉乎雲林,周馳乎蘭澤。”劉良注:“雲林、雲夢澤也。”

(4)元代畫家倪瓒的別號。清侯方域《倪雲林〈十萬圖〉記》:“壬辰過陽羨之亳村,定道人出所藏雲林《十萬圖》相示,皆有雲林自跋。”清納蘭性德《憶江南》詞:“江南好,真箇到梁溪。一幅雲林高士畫,數行泉石故人題。”清沈複《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余掃墓山中,檢有巒紋可觀之石……用宜興窰長方盆疊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橫方紋,如雲林石法,巉岩凹凸,若臨江石矶狀。”

6、洛陽:曆史名城,十叁朝古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遊,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叁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余萬件。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爲“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4項世界文化遺産,沿洛河兩岸存有夏都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六大都城遺址。有級景區5家、級景區16家。

7、城阙:宮阙;宮殿。帝王所居之處。

(1)城門兩邊的望樓(瞭望城外用的閣樓)。《詩經·鄭風·子衿》:“佻兮達兮,在城阙兮。”孔穎達疏:“謂城上之別有高阙,非宮阙也。”

(2)都城;京城。漢張衡《東京賦》:“肅肅習習,隱隱辚辚,殿未出乎城阙,斾已返乎郊畛。”叁國魏曹植《贈丁翼》詩:“嘉賓填城阙,豐膳出中廚。”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輔叁秦,風煙望五津。”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阙。”仇兆鳌注:“京師有阙,得稱城阙。”

(3)宮阙;宮殿。帝王所居之處。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不得束身奔走,稽颡城阙。”唐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阙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宋何薳《春渚紀聞·後土詞渎慢》:“即令黃衣人複引余過數城阙,止一殿庭。”

8、一何:何其;多麽。《戰國策·燕策一》:“齊王按戈而卻曰:‘此一何慶吊相隨之速也!’”《樂府詩集·陌上桑》:“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西晉陳壽《叁國志·魏志·劉放傳》:“太祖大悅,謂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仁主愛人,一何至此!”清顧炎武《谒夷齊廟》詩:“可爲百世師,風操一何勁!”

9、神光牛背: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形容人目光銳利有英氣。《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于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舉樏擲其面。夷甫都無言,盥洗畢,牽王丞相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晉書·王衍傳》亦載其事,作“謂導曰:‘爾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後以此典“目光在牛背”形容人目光銳利有英氣。也形容對世事漠不關心。也作“神光牛背(牛背神光)”“電光射牛”“目光在牛背”“牛背爛爛”“射車牛”“眼光射背”“目光射車牛”等。金元好問《水調歌頭·與李長源遊龍門》:“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宋胡锜《耕祿稿·擬犁春知犍爲郡兼勸農使诰》:“爾剛木近仁,遯肥空谷,神光牛背,訛寢莫羁。”宋王淹《次韻文夫兄病目新起》:“胸中眸子坦何疑,不見妖蟇歎月詩。牛背神光元我在,虎頭墨妙敢吾欺。競看投杖行成矩,會起彎弨滿中規。可惜平生憂國淚,眼明猶及見清時。”宋範成大《送王仲顯赴瓊筦》:“電光射牛書過目,虹氣幹鬥酒淋衣。”宋張元幹《水調歌頭·贈汪亻秀才》詞:“好是橘封千樹,正恐樓高百尺,湖海有元龍。目光在牛背,馬耳射東風。”宋陸遊《樓上醉書》:“牛背爛爛電目光,狂殺自謂元非狂。”宋陸遊《憶昔》:“詩思已慚馳陣馬,目光猶覺射車牛。”清唐孫華《題李元埜騎牛圖》:“眼光射背心不平,何似山中騎觳觫。”宋陸遊《送綽侄住庵吳興山中》:“湖海相從十日留,頗哀老子鬓驚秋。目光猶射車牛背,不用殷勤舉話頭。”宋陸遊《憶昔》:“憶自梁州下益州,身閑處處醉紅樓。早知虛起彈冠意,悔不常爲秉燭遊。詩思已慚馳陣馬,目光猶覺射車牛。蓮峰日觀何時到?下看人間萬裏秋。”宋陸遊《醉題》:“目光炯炯射車牛,何至隨人作浪愁。身處江湖如富貴,心親魚鳥等朋俦。孤帆滅沒叁湘曉,野店荒寒二華秋。醉墨不容麈土汙,憑君試訪寺家樓。”

神光:精神;神采。又特指目光的神采。

(1)神異的靈光。《楚辭·王逸〈九思·哀歲〉》:“神光兮熲熲,鬼火兮熒熒。”原注:“神光,山川之精能爲光者也。”《漢書·郊祀志下》:“西河築世宗廟,神光興于殿旁,有鳥如白鶴,前赤後青。”宋蘇轼《谷庵銘》:“谷庵之中空無物,非獨無應亦無答,洞然神光照毫發。”明唐順之《冬至南郊》詩:“神光人共見,天語帝親聞。”劉大白《愛》詩:“如其你願長住在我底愛裏,我用我滿心的愛底神光,籠罩著你。”

(2)精神;神采。《素問·本病論》:“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叁國魏曹植《洛神賦》:“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張國相)年八十馀,猶演《宗澤繳印》,神光不衰。”

(3)漢代宮名。《文選·揚雄〈羽獵賦〉》:“啾啾跄跄,入西園切神光。”李善注引張晏曰:“神光,宮名也。”

11、春風馬耳:也說馬耳春風。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宋黃升《酹江月》詞:“作賦吟詩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金元好問《谷聖燈》:“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宋楊萬裏《行路難五首》(其一):“君不見武昌柳,春作金絲秋作帚。人生馬耳射東風,柳色桃花卻長久。”

馬耳:山名。在山東省諸城市西南。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濰水》:“濰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並舉,望齊馬耳,故世名焉。”宋蘇轼《雪後書北台壁》詩之一:“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12、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要笑著飽覽青山美景,不要受時光飛逝年華已老的影響。

底:到底;到極致。

二毛:斑白的頭發。常用以指老年人。這裏指時光飛逝年華已老。

(1)斑白的頭發。常用以指老年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杜預注:“二毛,頭白有二色。”晉葛洪《抱樸子·遐覽》:“二毛告暮,素志衰頹。”宋蘇轼《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詩:“七千裏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胡韫玉《春日寄懷馬一浮》詩:“病馀人事懶,愁畏二毛侵。”

(2)指叁十馀歲。晉潘嶽《秋興賦序》:“余春秋叁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二毛”指叁十馀歲。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倪璠注:“以滕王逌序‘己亥,年六十七歲’逆數之,逢亂之歲,子山時年叁十有六。”宋李宗谔《先公談錄》:“宗谔二毛之年,丁先公憂。”按:先公李昉死于公元九六六年,宗谔生于公元九六四年,時年叁十叁歲。

(3)即二毛子,指教民。清黃遵憲《叁哀詩》:“讙嘩殺二毛,萬頭相傾擠。”錢仲聯箋注:“袁昶《亂中日記》:‘見洋人呼曰大毛子,見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國歌謠資料·義和團歌謠·砍二毛》:“洋人進中國,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勢,橫行霸道。”參見“二毛子”。

13、龍門:古代地名。夏、商屬雍州,《尚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爲韓城地域的代稱。

14、山陰:古代縣名,山陰縣即浙江紹興縣。秦朝始設,民國元年並山陰、會稽爲紹興縣。山陰縣得名于南部的會稽山,爲會稽郡二十六縣之一。古代山陰縣風景優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15、留眼:留待以後目睹。唐杜甫《渝州候嚴六侍禦不到先下峽》詩:“船經一柱觀,留眼共登臨。”張遠箋:“留眼,公留眼以待嚴耳。”宋陳師道《寓目》詩:“望鄉從此始,留眼未須穿。”宋蘇轼《贈山谷子》詩:“黃家小子名小德,眉如長松眼如漆;只今數歲已動人,老人留眼看他日。”

16、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語出《楚辭·九辯》:“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史記·衛將軍骠騎列傳》:“禅于姑衍,登臨翰海。”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岘山》詩:“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金元好問《東園晚眺》詩:“一詩不盡登臨興,落日東園獨倚欄。”宋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鹭滅沒,極登臨之勝。”朱德《遊南泥灣》詩:“登臨萬花嶺,一覽群山小。”

17、一卮:一杯酒。卮,古代一種盛酒器。圓形。容量。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奉卮酒爲壽。”“賜之卮酒。”“與半卮酒。”“卮酒安足辭?”

18、芳酒:香酒。或指用花搗碎釀制的酒,如碧芳酒,將蓮花搗碎後浸制的酒。唐馮贽《雲仙雜記》卷一:“房壽六月召客,坐糠竹簟,憑狐文幾,編香藤爲俎,刳椰子爲杯,搗蓮花,制碧芳酒。”

19、絲與竹:即絲竹。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之總稱(如琴箫笛笙等)。

(1)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之總稱(如琴箫笛笙等)。《禮記·樂記》:“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商君書·畫策》:“是以人主處匡床之上,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

(2)泛指音樂。唐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唐韋應物《金谷園歌》:“洛陽陌上人回首,絲竹飄颻入青天。”明李贽《哭懷林》詩:“交情生死天來大,絲竹安能寫此中!”

20、清音:清越的聲音。

(1)清越的聲音。《淮南子·兵略訓》:“夫景不爲曲物直,響不爲清音濁。”晉左思《招隱詩》之一:“非必有絲竹,山水有清音。”南北朝蕭道成《群鶴詠》:“八風儛遙翮,九野弄清音。一摧雲間志,爲君苑中禽。”唐張文姬《沙上鹭》詩:“沙頭一水禽,鼓翼揚清音。”郁達夫《沉淪》一:“這幽谷深深,全充滿了她的歌唱的清音。”

(2)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音,與“濁音”相對。如普通話語音中的 p、b、t、d、k、g、f、s等音。

(3)曲藝的一種。流行于四川省,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又叫四川清音。

(4)舊時婚喪中所用的吹奏樂。

【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寫其遊伊河龍門段的所見所感。景是美景,情是豪情,情景相融又增詞的風采。

詞人筆鋒是雄偉壯大見稱。上片起首“灘聲蕩高壁,秋氣靜雲林。”氣勢不凡,水聲激蕩,浪花飛濺,顯出景色之壯觀。“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有龍門山和香山東西隔河對峙,故得此名。龍門之前,水勢湍急,險灘密布,水聲郁怒,震蕩山壁。前人多有詞句形容此段之險。如白居易寫詩道“六月灘聲如猛雨”(《絕句》)“自從造得灘聲後,玉管朱弦可要聽?”(《灘聲》)寫出洛陽龍門特有的水勢奇景。而這裏作者不僅寫水勢之急,又以“秋氣靜高林”之一“靜”襯托出龍門水聲的氣勢不同凡響。一動一靜,相互呼應,形成一幅秋光水勢圖,使人不禁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回頭洛陽城阙,塵土一何深。”用一個“回頭”又將遠在北面的洛陽塵土飛揚的景象與此地天明水秀,雲林優美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神光牛背”典出《世說新語》言晉人王衍爲族人所辱,以肴盒擲其面,不以爲意,盥洗畢,牽王丞相(王導)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在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言自己風神英俊,不與他人計較。“春風馬耳”,李白有“世人聞此皆撣頭,有如東風射馬耳。”言對外界議論漠然視之無所動心,如過耳旁風。“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這句與上句其實都是勸勉友人李長源的話,讓其不要受外界幹擾,不要計較世俗議論的得失。以以前風景之趣喻人生處世之道,由景道情,極其自然。

下片言龍門勝景,天地難尋,應該在山水之間找到自己的樂趣。“門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借用“山陰道山,應接不避”的典故來形容龍門之美。

    “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留眼”,杜甫有詩曰“船經一柱觀,留眼共登臨”之句,用此詞更渲染出景物的迷人風光,是夢想的佳處。“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作者被美景陶醉,要在此暢飲開懷,以花鳥作伴,傾聽天颢之音,欣賞這脫塵出凡的美景,不願再聞聽什麽絲竹之樂。表現詞人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的思想感情。此詞語句清新自然,詩意又古樸雅致。通篇自然傾瀉,真情實感流露筆端。對現實美景的贊歎,對友人的激勵勸勉,極其自然融二爲一,顯示出作者的獨到之處。正如後世清人鄒祗谟所言“詩語入語,詞語入曲,善用之即是出處,襲而愈工”。

上一篇:樂器團宗旨(一個樂器團有15名學生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