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神奇的樂器400字(周記一件神奇的事要500字

董乐器 2022-05-15 08:18:24

生活中神奇的事常常發生,但我這件神奇的事情,卻來自一件簡單的小事一件神奇的樂器400字。

中午,我從溫暖的空調間裏走出來,去學校上課,可在半路時,我突然打嗝了,而且一打就打個不停,我想:不如回去喝杯水再走?不行,快要遲到了,隨便它打嗝?不行,萬一老師上課叫我回答問題,總不能……?怎麽辦……哎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怎麽辦呀!突然,我腦子裏靈光一閃,“對了!前幾天不是看過關于打嗝的小知識嗎?我怎麽給忘了呀!”原來,前幾天,我看過一本書,書名叫《讀書與作文》,裏面就有緩解打嗝的妙招呀――書裏面寫著,打嗝時,吃一勺花生醬,喝一口熱開水,或問打嗝的人幾個小問題(轉移思想),如:問打嗝的人:“前天早上早餐吃了什麽?”,于是我就照著試做,自己問自己:“上個星期天早上吃了什麽呀?”想了好久,我才把早餐食物記了起來,等到教室的時候,我發現什麽時候嗝不打了,真神奇!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書是我們的老師,平時我們要多看書才是啊!

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漢字的來曆和演變,新營小學五1的注意

漢字的來曆和起源

漢字的來曆

從倉颉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颉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爲,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颉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爲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爲,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曆史。

作爲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麽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爲,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蔔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爲主要載體,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爲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爲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爲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爲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爲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國的文字——漢字就已經誕生了。漢字從出現至今,經曆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後爲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曆程。

甲骨文

19世紀後期,在河南安陽,農民在耕地時偶爾發現了甲骨的碎片,他們把這些甲骨作爲龍骨賣到藥房。1899年,古文字學家劉鄂在別人所服的中藥中,發現了這種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開始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後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爲"蔔辭",也有少數爲"記事辭"。因爲那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凶。占蔔完畢,就將占蔔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蔔結果,以及事後驗證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爲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複,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金文

繼甲骨文之後出現的漢字書體就是金文。由于這種文字流傳下來的都是鑄在各種青銅器上而得名,也稱爲鍾鼎文或青銅器銘文。至今所見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爲商代中期以後之物,銘文都很簡單,文字書體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

金文是雕刻或鑄造在青銅器皿上的文字,常載于各種彜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鑄幣、銅鏡和金屬印章之上。其中以彜器之上載文數量最多。各種器物上的文字,較之甲骨文長且完整。字數少者數十字,多者數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載字二百九十一個。現存字數最多的是西周遺物"毛公鼎",載文五百字。其次是戰國時期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鼎,載文四百六十九字。各種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鑄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鑄于器物內壁者,甚至還有的刻或鑄在器物的蓋、柄、耳子、足、頸之上。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刻或鑄在鍾鼎彜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記載戰爭、盟約、條例、典禮、賞賜、任命等政治事件,早期的金文則多刻有蔔名、谥號、氏族名、器物名。現存載文最長的"毛公鼎"全文五百字,分五段,各段均爲"王若曰"起,顯然是出自當時(周成王時,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目的在于鑄在鼎上,傳之長久。又如,公元前八九世紀的"散氏盤",載有關于當時二諸侯采邑疆界的條款。

可見,手工雕刻技術發展到用于刻鑄金文,較之甲骨用途更廣,于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

鍾鼎彜器等青銅器皿上的文字,有刻有鑄,但鑄多于刻。從工藝技術角度講,鑄要比刻複雜,難度也大得多。就其制作工藝論之,鑄需先制範,而範不僅需要刻,而且刻的是反體字。鑄造出來的文字的質量,取決于刻範的好壞。只有範刻得好,範上文字筆畫的深淺適度、體式規範,鑄出來的文字才能達到預想效果。顯然,雕刻深度適宜的反體字,要比雕刻正體字對技術要求嚴格得多。因此,金文的出現,是手工雕刻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據此,可以把金文看成是手工雕刻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篆書

篆書又分爲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叁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爲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變古文,別創新體,以趨簡便。著有《大篆》十五篇。大篆是相對于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鍾鼎彜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爲著名。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爲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隸書

隸書始爲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爲秦朝縣之獄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雲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覃思十年,損益小篆,作隸書叁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納用之,遂拜其爲禦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爲省簡、規範的文字,以便于書寫和镌刻。由于當時改簡小篆爲社會亟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這一比小篆規範得多的新的字體應運而生,得以面世。

今人心目中的隸書,一般是指那種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刻刀一樣的長長的尾巴的隸字。其實這只是隸字中的一種。波磔並不是隸書唯一的特征。

隸書從出現到成熟,有著一段較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種類也多有不同。一般說來,普通稱作隸書的,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爲隸書之成熟字體。人們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于整齊、規範,轉化而來的。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遒美、成熟,爲人們喜愛而又得到長期使用之文字了。

楷書

隸書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漢末魏初(公元叁世紀初期),又出現了"真書"。真書又名"正書"、"今隸"(以區別于漢隸),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楷書"。楷書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關于楷書的首創者,衆說不一。因爲自魏、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文字,是隸書中的八分與楷書筆意錯雜時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由東漢王次仲所創。現存實物中,只有魏時期鍾繇的"賀克捷表"的法度可稱爲楷書之祖。鍾繇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

今天的楷書,其筆畫端莊,波磔勢少,是由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等脫化、演變而來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書之上者",是由八分隸再簡約其點畫,以便于書寫之字體)。從叁國時期鍾繇作"楷書"起,到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的字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爲標准字體而爲世人所喜愛。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之。

行書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最擅長寫行書的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其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書趨于簡捷者。“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爲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于印版镌刻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

宋體字始發于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人稱這種字體爲"明朝體"。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幾百年來,在宋體字的基礎上又衍生出長宋、扁宋、仿宋等多種變體。

這些新生的字體,都是應雕版印刷和傳統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誕生的。近代西方印刷術傳入後,在西文字體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

然而,由于宋體字即適于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爲特征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爲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于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並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颉、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爲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啓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于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颉,,“見鳥獸蹄選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並說倉颉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爲“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颉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爲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不少專家認爲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裏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爲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們認爲中國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于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00多年前,一撮龍骨中發現了甲骨文,這就是已經發展成熟的叁千多年前的漢字。與漢字並稱爲世界叁大古文字的埃及聖書字和蘇美爾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消亡,唯獨中國漢字生生不息延續至今。漢字傳承了數千年,從古代漢字到現代漢字,在不斷的演變中也實現著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對我們已經熟悉的漢字究竟有何秘可探? 要想破解漢字,就要知道漢字的始意,也就必須找到識別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現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關系。有人說“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們先人認爲氣是生命之本。而氣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就是今天,人們試探某個人死沒死,還沿襲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處,看有沒有出氣。所以,像呼吸一樣正常的狀態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發出的多麽高深的哲學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種正常舒服的狀態,這也是自己的生命狀態,他人無法模仿替代。“自從”、“自由”、“自己”、“自然”的來曆及與“自”相關的字。 破解漢字對重讀漢文經典的意義,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于王勃這聯詩我們都通曉:“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雖然遠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鄰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個字“存”的全部,再讀此聯詩,其意境就和原來不同。“存”現在發現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構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見幼小總生愛憐之心,所以“存”本義是“牽挂、相念、思戀、恤問”等意思。再看這聯詩,“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詩的意境有天壤之別。正因爲相互思念,雙方可洞穿時間和空間的無限距離,心神相通,“若比鄰”。 從上面例證可以看出,重識漢字,能使經典重讀出“新”意。其實是原有的舊意,只是因爲我們對漢字識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識別漢字,離不開分析研究漢字最早的字形。 那也就是說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盡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這個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爲基礎的,所以說,人們要概括漢字,基本上都說是象形字。那麽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剛才我說的這個字,自己的“自”它像個什麽,有人會說了它像目,上面帶一撇,這一撇有人說了可能指的眉毛,那麽如果是個目又帶一個撇,這個字形和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字義,自然、自己、自由、自從它有什麽關系?到底它有什麽關系,實際上作爲漢朝的一個文字學家許慎,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漢字學家,他也解釋不清楚,爲什麽,因爲就是這個字形它離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最早的字形怎麽樣呢,有變異了、有改觀了。那麽,如果我們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麽樣呢,去找古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在上個世紀初,我們知道,甲骨文挖掘出來了,在河南殷墟。 我們回到剛才這個主題,我們說了,這個是“自”,那麽最早的字形是什麽樣子的呢,甲骨文是這樣的,我們說它是象形字,按照現在說是目,目指眼睛,這一撇,好像是眉毛,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古字形以後再看這個,根本不搭界。我估計有點生活經曆,觀察敏銳的人會發現,它實際上像的是什麽,像的是人的鼻子,我們看,自己的“自”它爲什麽用鼻子來象形,這有什麽道理,實際上我們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已經隱含了很多的思想在這裏頭,比如說,我們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麽呢,是氣,而鼻子是什麽呢,是呼吸的器官,實際上呼吸器官還包括肺、還包括氣管,但是在外在顯示出來的是鼻子。我們現在有人看電影、看電視還知道,當這個人生死不明的時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沒有氣息,于是乎,我們可以推想,當古人用鼻子來象征自己的時候,我們看,直到今天還有人誰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麽他不過象征的就是說我有氣,我是活著的,我是有生命狀態的。可見,就是甲骨文的發掘,就是古文字的發掘,確實爲我們今人跟古人怎麽樣,搭了一個橋,使我們能夠走向古人的內心,去探秘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麽。 我們再看這個字,這個是“打”,打人的“打”,目前發現,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現在的楷書差不多,一個手一個丁,一個手加一個丁它組合起來,表示什麽意思呢?我們知道,今天關于“打”,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是26種意思,《漢語大字典》是29種意思,有一個語言學家叫陳原,他寫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爲什麽神奇呢這個“打”,我們看,當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給他一拳,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們說打他,可是,我們還這麽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這個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關系太好了,這也是打。還有,我們現在出門,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這麽來的,舉手幹嘛呢,打的,我們也沒去打這個汽車,爲什麽叫打的,再有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現在一般人不玩這個了,但是,過去女同志這個都是自己織,當時不叫織毛衣,叫什麽“打毛衣”。我們拿起電話叫打電話,再有我們回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去買醬油、買醋、買酒叫“打酒”,等等這些意思它跟這個字形有什麽關系呢,一個手一個丁,所以陳原說了這麽一句話“漢字神奇,就打這麽一個字形包含那麽多的意思,但是裏面卻不見得統一。”那麽我們要研究古人他造這個字,他到底憑什麽,而且他憑什麽又能引申出這麽多意思來,當然我們可以說,漢字這個字形造出來以後,就像一個載重汽車,它隨著往我們這兒越來越靠近,它載的重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在剛剛造出來的時候,它已經要承載著一些貨物,也就是信息,這個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麽爲了解“打”這個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來我對這字也沒太看重,只是我有一個朋友在人民大學教書,他當時是給外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國人,講漢語,他說這些外國朋友想不明白這“打”,而且想不明白爲什麽這一個字形能有那麽多很沖突的意思,說讓我講講,這我才對它進行了研究,那麽我研究漢字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還原,這個字形它是兩個部件構成一個手一個丁,還原到最遠古的時候,我們想像我們的先人拿這個象征什麽,當然,這得有一定的狀態,那麽進入狀態以後,我想到了,也就是說,我們先人是拿著一個東西把一個釘子,當然過去的釘子,也不一定是金屬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進去一個物體裏頭,比如說樹木、比如說土,那麽這樣的話,剛才說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夠通過這個動作還原出來,我們可以看,我們按現在的動作來看,假如你拿個錘子打這個釘子,第一個動作是什麽,是舉,第二個是揮,第叁個是擊,第四個是進入。那麽我們想想一個打字不過是人四個動作,給它概括出來了這樣的字形,如果你不還原你不知道有這四個動作,當然得分解出來了,你怎麽可能知道這個“打”能分解這麽多的意思呢。那麽現在我們看吧,剛才我們說“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爲這四個動作,打毛衣是指什麽呢,進入;打酒、打醋,現在是液壓的,當然現在連液壓都不用是桶裝的,進入了;和誰打成一片,是進入;最開始打電話是跟打電報過來,打電報等于手要敲擊,也就是說我們解了這個漢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義我們怎麽樣呢,也就明白了,那29種意思,或者說《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26種意思都有根據了。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這個字是而且的“而”,這個而且的“而”,我們知道,現在至少有四種語義,但有兩種是最重要的,第一種是什麽呢,是遞進,比如說,孔子《論語》第一句話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麽呢?“學而時習之”,那麽這個“而”它是起一個遞進的作用,第二個是轉折,那麽這個遞進和轉折當然在現代漢語裏頭它不是實詞,是指虛詞,但這個虛詞這個語義怎麽來的呢,跟這個字形也有關系,那麽也是經過前人的考證,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發現了這樣一個字形,完了再跟許慎說文解字對照覺得這個就是我們今天的“而”。這是什麽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們看是不是挺像的,當然這個字形有很多種。我們看一下,這個字我就不寫了,漢字有一個“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麽過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這個字裏面它體現出了一種對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還有一個字一個而這邊是一個寸,也有的是個立刀,爲什麽呢,因爲過去中國古代如果你犯的錯不是特別大,就把你胡子給剃了,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這個“而”和遞進和轉折它有什麽關系呢?爲這個字我也想了好長時間,怎麽也想不明白,當然你可以簡單地比附,胡子軟,好轉折,那麽遞進呢?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硬想了,把這個放一放,去看別的書,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說文廣義》裏頭發現他解這個“而”,這段記錄太珍貴了,因爲除了他記錄別的地方我沒有發現,也就是說,我們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魚的鳍叫“而”。魚,我們知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這個確實特別像胡子,那麽我們先人也把魚的這個東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辭書沒有這個解釋了,那麽現在我們就能想明白了,當魚要奮進的時候要怎麽樣呢,使勁撥剌一下它的鳍,當魚拐彎的時候怎麽樣呢,尾鳍撥剌一下,這樣“而”的轉折和遞進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來是跟魚的鳍是有關系的。 我們再看一個字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是音樂的“樂”,那麽這個字形它和我們今天聽的音樂有什麽關系,這個字還有個讀音,叫什麽呢,叫樂,它和我們今天的快樂又有什麽關系,我們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這個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個象形字,像的是什麽呢?像的是個樂器,有的說是架子上架的各種鼓,有說是木架子上崩的絲弦,這都無所謂,但肯定一點它像的是什麽,像的是樂器,那麽現在我就明白了,那麽原來這個樂器的“樂”這個字最早它就是什麽呢?樂器的象形,那麽它這出了聲叫什麽呢?叫樂,它出了聲給我們帶來什麽呢?快樂,怎麽樣,這一個字形它包含著叁個意思,全有了,當你不知道字形光看這個,想不明白。 那麽現在,我估計大家會有一個問題,你這麽做是什麽目的呢?你這麽琢磨漢字是什麽目的呢?當然可以說一個最簡單的目的是滿足我的好奇心,因爲我對漢字始終有一種神秘感,好奇,但光這個夠不夠,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滿足自己對漢字的這種神秘感,遠遠不能構成我對漢字研究的動力,這裏頭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讀中國的古典文化,在我看來我們中國的文化昆侖,真正的文化昆侖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是我們國家文化最燦爛的時代。 有人可能又問了,很多人老人,我們的先人,早把這些字給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讀古書不就完了嗎,但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往往一個著作,一個詞語,它有不同的解釋,而且有些解釋怎麽樣呢,還是對立著的,那你說你聽誰的,那我這個時候,就幹脆誰的都不聽,我聽古人的,我去尋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們當時造這個字是怎麽想的,比如說,我剛才說了孔子《論語》的第一句話,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叁句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叁句話我們先看第一句話,第一句話,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你們是做學生的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要經常複習功課是很快樂的,所以我覺得孔子這句話特別地平常,因爲我同時也研究老子,我覺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懸,孔子這句話太平常了。那麽當我對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後,我再重新看這段話,我發現過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說,我們先找一個字“學而時習之”的“習”字,特別簡單,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體字特別像,這個“習”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麽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鷹的小孩,也就是小鷹在幹嘛呢,在學飛,每天在學飛,那麽也就是說,他所引申出的第一個意思,不是複習功課是做事、是實踐,那麽現在我們再看孔子這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我們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學了我接受了,剛才我們說了,這個“而”是遞進的意思,更要什麽呢,習之,更要去做,它講的是什麽呢,講的恰好是中國哲學最重要的命題,知行合一,你只有學了你去做你才是快樂的。

上一篇:樂器比畫(樂器繪畫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