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樂器(誰能提供李清照或辛棄疾或蘇轼的詞,附有賞析

董乐器 2022-06-06 03:12:10

尋尋覓覓蘇東樂器,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叁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生于書香門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衆。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自然風光別思離愁,清麗明快。後來因爲丈夫去世再加亡國傷痛,詩詞變爲淒涼悲痛,抒發懷鄉悼亡情感也寄托強烈亡國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其文學創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稱爲“易安體”。

詞牌由來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于北宋晁補之筆下。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一個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爲的人。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在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都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雲”。這是黃庭堅稱贊當時的他和張耒就像司馬遷、班固一樣,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的人,卻一生潦倒,功名蹭蹬。這和他的老師蘇轼有莫大關系。其實所謂蘇門四學士,並不是真的是蘇轼的學生,他們只是仰慕蘇轼文名,甘願在爲人爲文方面以蘇轼爲楷模,而蘇轼對真正有才華的後生從來是不遺余力地推薦褒贊,晁補之、秦觀、張耒、黃庭堅四人難得始終以蘇轼的立場爲自己的 立場,在那個黨爭混亂是非難辨的大氣候下,殊爲不易。 晁補之因爲官場不順,生活一直比較困窘,但這並不妨礙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個大暑天,蘇轼到揚州訪他,晁補之命人用一個大木盆裝了一大盆清涼的泉水,然後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蓮花。清涼的水色花容讓人暑意頓消。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可見晁補之的品味。 宋代,“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時就爲大臣們定下的優惠政策,爲鼓勵大臣們盡情享受生活少生異心,宋代給朝中官吏們的俸祿是很優厚的,更鼓勵大臣蓄養家妓。但買人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約定個叁五年,最高年限爲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滿後不忍離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幾經轉雇,其身價往往看漲,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當昂貴。即使如蘇東坡、辛棄疾這樣人品學識堪稱楷模的人,在當時大風氣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養有許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後多送婢女還鄉,讓其婚嫁。所以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送 別家妓的詞。那些玲珑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系,也有可能被收爲妾,但並不容易,必須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並不能強娶。 晁補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他有兩首詞專門是爲她的離去而作。這讓人想起《紅樓夢》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個個以離開大觀園 爲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似寶玉,對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補之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一首《點绛唇》裏說:“檀口星眸,豔如桃李情柔惠。據我心裏。不肯相抛棄。哭怕人猜,笑又無滋味。忡忡地。系人心裏。一句臨歧誓。”詞寫得很直白動情,好像是很無 奈地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榮奴離去,好像他們之間曾有過相許的誓言。晁補之的詞豪放處不遜于東坡,這首小令也當得清新蘊藉,柔麗綿邈。 朱門深掩,擺蕩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台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而今恨啼露葉,鎮香街、抛擲因誰。又爭可、妒郎誇春草,步步相隨。 這就是那首《勝勝慢》,題序明言是爲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舍,爲她今後的命 運擔憂,榮奴爲什麽一定要離開,我們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可還要問“抛擲因誰”,這其中的感情幾分真幾分淺, 倒也無意深究了。在那個時代的風氣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無法相諧相好倒不如不惹情絲,落得個兩相幹淨。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補之倒喜歡一些長調慢曲,這可能跟他有較高的音樂水准有關系。 慢曲相對于令曲,字句長,韻少,節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爲名,看來當時晁補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直到南宋末年,《勝勝慢》才因爲蔣捷的一首《秋聲》變爲了《聲聲慢》.

詞牌格式

1、平韻體: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韻)。 示例: 《聲聲慢·秋聲》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谯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哝哝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2、仄韻體: 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韻)。 示例: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叁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次第:這一連串的事情 將息:休養)

典範詞作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叁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秋聲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谯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哝哝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 張炎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遊情。 休嗟鬓絲斷雪,喜閑身、重渡西泠。 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破.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 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 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 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聲聲慢·開元盛日 辛棄疾 開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裏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記當時、風月愁侬。翠華遠,但江南草木,煙鎖深宮。 只爲天姿冷淡,被西風醞釀,徹骨香濃。枉學丹蕉,葉展偷染妖紅。道人取次裝束,是自家、香底家風。又怕是,爲淒涼、長在醉中。 宋詞 《聲聲慢》 詳解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聲聲慢 內容: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叁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作品注釋 注釋 ①將息:將養休息。 ②怎生:怎樣,怎麽。 ③這次第:這一連串的情況。 評解 這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通過秋景秋情的描繪,抒發國破家亡、 天涯淪落的悲苦,具有時代色彩。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詞一氣貫注,著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 一字一淚,纏綿哀怨,極富藝術感染力。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麽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麽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麽能說盡! 集評 羅大經《鶴林玉露》:起頭連疊七字,以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楊慎《詞品》:宋人中填詞,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不獨 爭雄于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爲婉妙。 張端義《貴耳集》: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 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雲“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 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雲:“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 婦人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劉體仁《七頌堂隨筆》: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 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周濟《介存齋詞選序論》:李易安之“淒淒慘慘戚戚”,叁疊韻,六雙聲,是鍛煉 出來,非偶然拈得也。 許昂霄《詞綜偶評》:易安此詞,頗帶伧氣,而昔人極口稱之,殆不可解。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後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陸蓥《問花樓詞話》:《聲聲慢》一詞,頓挫淒絕。 吳灏《曆朝名媛詩詞》:易安以詞專長,揮灑俊逸,亦能琢煉。其《聲聲慢》一阕, 其佳處在後又下“點點滴滴”四字,與前照應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筆力,本自矯 拔,詞家少有,庶幾蘇、辛之亞。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連上十四疊字,則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 梁啓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那種茕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 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王灼《碧雞漫志》:易安居士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 賞析如下: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這位頗具文學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衆多詞人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曆來爲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淒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淒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來襯托孤寂、淒涼的心境。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起首叁句比較形象,委婉細致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巨痛後的愁苦之情。 七組十四個疊字,猶如信手拈來,”看似平平淡淡,實則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寫得字字含愁,聲聲是愁,造成了一種如注如訴的音韻效果,如徐虹亭語:“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也。” “尋尋覓覓”,是作者的動作行爲,作者在經受了國破家亡、夫喪、金石丟失等一連串的打擊後,內心極爲哀愁,再加上一人孤處,更是百無聊賴,空虛郁悶,爲了排解這一哀愁,作者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尋啊覓啊,想尋些什麽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麽茫然,或許她是想找回一些溫馨的回憶來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說“人悲物亦悲”,在一個悲傷淒涼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尋覓的結果給作者最深的感受是“淒淒慘慘戚戚”,它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使其由這清冷之景更生一種淒涼、慘淡和悲戚之情。這就爲全詞定下了一個感情基調,使全詞籠罩在一種淒慘愁苦的氛圍中。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結果轉到寫氣溫驟變的感受,說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寒,人最難調養身體。然而其內蘊又何止這些呢?聯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難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優裕、安甯而美滿的,而寫作此詞時,已是形單影只,孤身飄零,生活一下從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淵,這種情形與“乍暖還寒”的天氣是多麽相像啊,它讓作者的身心一時都難以承受。怎麽辦?只有借酒驅寒,借酒澆愁。 “叁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麽淡。 “淡酒”無力,怎麽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裏酒味爲何那麽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爲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也寫到過爲驅寒消愁曾飲酒之事,然而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麽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裏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爲作者此時沒有什麽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爲一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痛,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兩相對比,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淒苦。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本欲借酒澆愁,可誰想“舉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來了自己一陣陣的傷心,正當作者獨自對酒傷心傷神之時,猛然間擡頭看到南飛的大雁,再細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過的大雁嗎?不就是曾爲她和丈夫捎過信箋的大雁嗎?而今大雁依舊,人卻不是那兩人了,也不會再有什麽書信捎來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過也”這句話,不僅寫得有形,而且有聲,渲染出了一種哀哀欲絕的淒苦氛圍,讓我們仿佛與作者一同聽到了長空中那南飛雁一聲聲淒厲的哀鳴。這哀鳴,聽來猶如杜鵑啼血,讓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遠及近,轉入對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現作者的淒苦之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叁句話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愛花的,在過去有丈夫爲她摘花,但是在這殘秋之季,作者所見、所感卻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紛紛,堆積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誰可以摘花送給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著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飄零的晚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漸漸融入落花中,對花自憐,不由又黯然神傷。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更進一步抒寫作者寂寞難耐的痛苦。常言說“人老怕孤獨”,更何況作者是位感情豐富的文人,這樣獨守窗前,不免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況自是令作者甚感淒涼、慘淡和愁苦的,可怎麽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主要寫聲音,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絕”感。當作者正在爲落花惋惜、爲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啪啪地響著,一直到黃昏都沒停止。這裏作者只寫雨點打在梧桐葉上的情形,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出,這雨點雖然是打在梧桐葉上,可在淒苦的作者聽來卻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聲聲,是那麽強烈,它敲擊著、震顫著作者的心扉,簡直讓作者不能自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即這情形,怎能用一個愁字寫得盡呢!這是對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梧桐秋雨”等情景,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淒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國之痛,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包括得盡,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詞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所寫: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別致,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又休,罷、罷、罷!愁情似水長,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綜觀全詞,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語言、鋪敘的手法寫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較含蓄曲折,心中極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說破,只是極力烘托渲染,層層推進,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淒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盡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黨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這比直寫痛哭和淚水漣漣更爲深刻、淒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淒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産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淒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以下是我最近非常喜愛的兩首詞,均是辛公之作。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綠樹聽鹈鴂,更那堪、鹧鸪聲住①,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②。馬上琵琶關塞黑③。更長門④、翠辇辭金阙。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⑤。向河梁⑥、回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⑦。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⑧,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注釋注釋〔注釋〕 ①鹧鸪:鳴聲淒切,如說“行不得也哥哥。” ②未抵:比不上。 ③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 ④“更長門”句:用陳皇後失寵事。 ⑤將軍:指漢武帝時李陵。 ⑥“向河梁”句:指李陵別蘇武事。 ⑦“易水”句:《史記·刺客列傳》中易水送別之事。 ⑧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事。賞析賞析〔賞析〕 此詞是送別其族弟茂嘉之作。用曆史上五個生死離別之事以突出自己與茂嘉別離的沉痛。詞開頭便用“鹈鴂”、“鹧鸪”、“杜鵑”叁種禽鳥悲啼,營造出一種悲劇氛圍。最後又用“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作照應,並且讓叁種鳥啼進行對比,增濃了悲劇色彩。最後以“誰共我,醉明月”作結,將鳥與古人之悲,盡集于一身,從而使得別弟之痛,無以複加。 賀新郎 邑中園亭,仆皆爲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叁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叁子。[1]注釋譯文注釋 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雲》詩就,自得之意。[2]作品鑒賞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甯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築了新居,其中有“停雲堂”,即取陶淵明《停雲》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馀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歎的是其道不行;那麽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歎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歎也是很自然的。這裏“只今馀幾”與結句“知我者,二叁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著“白發空垂叁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叁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妩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爲“妩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裏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甯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裏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甯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汙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裏,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裏,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裏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轼《和陶飲酒二十首》之叁)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裏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嶽珂《桯史·卷叁》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叁子。”這“二叁子”爲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爲是當時人陳亮。但讀者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歎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歎“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爲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6]

上一篇:樂器培訓前景(樂器培訓前景如何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