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器笙(樂器笙的圖片 )

董乐器 2022-06-16 23:34:45

口琴,是一種小型吹奏樂器,(英文Harmonica),用嘴吹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多簧片樂器;在樂器分類上屬于自由簧的吹奏樂器古樂器笙。其發聲源是長度介于1.5~3.5cm的簧片而非空氣柱(如長笛)。

口琴主要分爲獨奏口琴和合奏口琴,各自又有不同種類。其音域依種類、調性不同而略有差異。作爲旋律性樂器,口琴可以吹奏至少兩種和弦,高水平的樂手可以在口琴在遵循口琴結構的前提下同時吹出兩個相對獨立的聲部。因其小巧的體積被稱爲“口袋裏的鋼琴”。

曆史

口琴的由來有一段饒有興味的逸聞。1821年的一天,德國有個名叫布希曼的音樂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發現一個農家女孩坐在門口玩耍,一雙胖乎乎的小手拿著一把貼著一張硬紙的木梳放在嘴邊吹著。布希曼心裏一亮,回去後,根據中國古代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和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藥丸筒”似的口琴,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1857年,布希曼和托斯恩創立專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並很快銷售到歐美各地。到了1885年經過不斷的改進,口琴才具備了現代的特點。口琴追溯其根源其實是調律用的工具。自由簧氣鳴樂器。爲小型的吹奏樂器。琴身呈長方形,其大小、長短各不相同,形制甚多。常見的爲十孔口琴。此外還有半音階口琴、複音口琴、貝斯口琴、和弦口琴等。 口琴源于中國,早期稱爲笙,由竹片發聲的樂器,當時風靡亞洲;十八世紀後期,笙傳入歐洲,流行于整個音樂界,並形成了當代口琴的構架。[1]

比起其他正統樂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其實相當的短淺,而且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這也是個人爲何在此僅能淺論而難能深究的主要原因。在參考過許多版本後,有些記載看法倒是放諸四海皆一致:「笙」爲我國古樂器八音之一,是一種具有自由律動的簧樂器,也爲最早的一種具有和聲的樂器,所以它被認爲是近代口琴的先驅。笙在十八世紀時,流傳到歐洲,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期漸漸地人們從它的結構而研究發明了口琴,簧風琴(Reed Organ)和薩克斯風 (Saxophone),因而笙也被公認是它們的鼻祖。

最早的簧片型樂器源于中國,大約數千年前,被稱爲笙“Sheng”。這種由竹簧片發聲的樂器很快風靡亞洲,在傳統音樂中占據重要地位。18世紀後期,Sheng傳入歐洲,很快在音樂界流行開來。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19世紀,歐洲樂匠們開始嘗試用金屬簧片來代替Sheng中的木質簧片。大約在1820年,一名叫Christian Friedrich Buschmann的年輕樂匠打造出了第一支采用金屬簧片的口琴(當時稱爲Aura)。這種Aura以它獨特的魅力而受到音樂家們的廣泛好評;但當時的Aura卻只有吹音,而沒有吸音。

大約在1825年,歐洲人Richter發明了一種樂器,成爲了現代口琴的雛形。該樂器擁有10個吹孔和兩張簧板,每張簧板上由10片簧片。這樣,在每個吹孔上通過吹氣和吸氣都可以發音,Richter所選擇的這些音符也就是全音階口琴(Diatonic Harmonica)的音階排列,有時也叫做標准Richter音階。

口琴的大量生産是在1829年的Vienna,很快在其他城市也出現了口琴制造廠。在德國小鎮Trossingen,鍾表匠Christian Messner和他的表兄Christian Weiss利用業余時間來制造口琴,但很快他們的口琴生意便紅火了起來。幾年後,當地另一位鍾表匠Matthias Hohner開始拜訪 Messner和Weiss,並學到了口琴的制作工藝

上一篇:楊浦區樂器培訓(樂器培訓營業執照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