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的樂器(學習什麽樂器能讓人沉穩 )

董乐器 2022-06-19 17:02:59

那個叫3329700的燒友我是看不下去了沉穩的樂器。魔聲渦輪本來就是專注搖滾,性價比也合適,怎麽就給批成這幅樣子了?ie8或者ie80千萬別買,否則你會後悔。80是用來聽大編制交響的塞子,你這是搖滾,不行的。另外你得說在哪個國家,這樣比較好幫你找本地最合適買的耳機

目前推薦歌德sr225,因爲你要頭戴-。-

入耳的話 300以內我覺得cx200不錯 要是比較好 你想燒一燒的話tf10 金渦輪都是可以考慮的

安塞腰鼓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分段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騰騰的後生”,“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麽壯闊、多麽豪放、多麽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後生”,年輕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輝耀眼,“茂騰騰”地沸騰著生命的熱烈;年輕的生命“樸實”、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像“高粱”一樣無華而茁壯,自然健康;這樣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汙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樣的生命奔騰踴躍于“黃土高原上”,古老的溝壑縱橫的土地,承載著這樣年輕熱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給予他們宣泄的方式。

充溢著生命力量的“後生”們,“神情沉穩而安靜”,生命在積蓄激情,等待爆發。果然,他們“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生命的熱情一旦被釋放出來,就沒有什麽東西能阻擋得住力量的噴湧。來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人已經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單純的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噴射噴射再噴射,人與生命合一與力量合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這些旋轉的生命噴湧出的火熱的力量灼熱了周圍的一切。生命如雷霆萬鈞,如山崩地裂壓頂而來,使一切都變得渺小,天地間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嘯不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又有誰想束縛,又有誰能羁絆呢?生命化成“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麽一股勁”――偉大、雄渾、激昂、粗犷,也許有點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壞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還有什麽比這樣的力量更可貴、更激動人心、更讓人歎爲觀止呢?――“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他們的動作不會像舞台上的舞蹈那麽精致整齊富有韻律,但是他們的力量卻撲面而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麽奇偉磅礴的能量”。面對這樣的生命、這樣的力量,人們會怎樣呢?――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爲人,生命之所以爲生命。

作者把這樣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噴發賦予了“黃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義的。“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相比作者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水鄉江南,卻覺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然後再次感慨“除了黃土高原,哪裏再有這麽厚這麽厚的土層啊!”作者爲什麽對黃土高原情有獨鍾?在作者看來,黃土高原的人“樸實”“沉穩”“安靜”,他們還保存著生命的“元氣”,相比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經流逝了許多許多,改變了許多許多。

這篇文章,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湧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叁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裏,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想要表達什麽?

關于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種見解: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出來;

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物質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羁絆。安塞腰鼓,表現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歌頌陽剛之美。“一群”“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騰騰的後生”,他們“釋放出那麽奇偉磅礴的能量”,表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現。“遺落了一切冗雜”,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

2.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後的代名詞,作者爲什麽這樣歌頌西北漢子?

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爲什麽這樣深情地歌頌這片土地?歌頌什麽?――“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並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複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這裏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裏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後是暫時的,只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並不遙遠。圍繞這一話題,可以作相應的問題探討。

練習說明

一、這篇文章運用大量短句,來營造激越的氣氛。反複朗讀全文,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讀出文章的氣勢。

此題意在讓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統一的特點。朗讀時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與句、段與段),要感情激昂。

二、聯系上下文,品味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麽一股勁!

(“那麽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麽?是什麽“束縛”“羁絆”“閉塞”了“那麽一股勁”?)

2.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麽奇偉磅礴的能量!

(過著貧困生活的農民,哪裏來的那麽強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爲什麽“多水的江南”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4.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爲什麽聽到這樣的“雞啼”?)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1.“那麽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爲人,生命之所以爲生命。

2.他們有著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汙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3.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現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這樣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沉寂,這時以“雞啼”反襯寂靜(也可認爲這是實寫)。

叁、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複的修辭方法,語言氣勢充沛,節奏鮮明,感情強烈。排比,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一組句子或詞語排列起來,以增強語勢,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反複,是爲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與排比結合起來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羁絆,容不得閉塞。”試從課文中找出一段單用排比的和一段綜合運用排比和反複的文字,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一些語言知識,並能運用。可以先給學生講一講排比和反複的修辭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例句。

教學建議

一、課文有關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學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在這方面不要過分要求學生,主要指導他們讀出這篇文章的氣勢即可。

二、作者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這樣的腰鼓”,並不是對江南和西北作一個評判。江南有江南的風格,西北有西北的特點。在這裏不要作無謂的爭論。

叁、有條件的話,運用有關安塞腰鼓的視覺材料進行輔助教學,以使學生加深認識。

四、有興趣的話,可以從曆史和現實兩個角度進行擴展學習。曆史可以從周朝開始西北地區的曆史進程和發展來引申到現實;現實可以和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做各方面的比較。從這兩方面指導學生探討一下黃土高原的希望與複生。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劉成章,1937年生,陝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于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我讀劉成章》(劉錫慶)

和成章從未謀面,只有不多的書信往來。作品倒是讀過一些。他是很“大器”的。其筆下的“散文”本身確有大氣象、大境界――像是蒼蒼茫茫的黃土高原;像是旋風、驟雨般的安塞腰鼓!這裏,我來略“讀”其人其文。

劉成章“出道”很早:還在上高一時,他的一束新詩(共九首)就被選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詩選”之中――就這樣,他戴著“詩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壇。以後他又由“詩人”變爲“詞人”,迷上了歌詞寫作;再後來他成了專業劇作者。他轉向寫“散文”乃是“新時期”以後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時他已滿45歲),正所謂“人到中年”了,他卻開始“中年變法”:從此“專寫散文”了!他這種自“詩”起步,而“歌詞”,而“戲劇”,最後落腳于“散文”的創作軌迹,鑄就和成全了他。他後來曾說:一個人的“突出才華”到底在哪兒?常常連自己都認識不清。沒法子,只好多“嘗試”幾種藝術形式(嘗試的過程就是認識和發現的過程),才能最後摸清自己藝術“細胞”之所在。他在“嘗試”了上述多種藝術形式之後說:“看來,我更適宜于搞散文創作。”“不過,我從前寫詩、寫歌詞、寫劇本的功夫,也沒有白費,它們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場。”這話是真的。他後寫的“散文”的確是從他原先的詩、詞、戲的精神沃野上茂騰騰地“再生”起來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內在神髓的“化用”。它給他所寫的“散文”帶來了一股生機和新意!

他寫得最多、最好的一類散文是所謂“風情――神韻散文”。最早發表的《轉九曲》,雖鼓舞、激勵過他,使其跨出了“中年變法”的關鍵一步;但回頭去看它不無遺憾:這不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葉葉、大背頭、巧媳婦等)有“編織”痕迹,似有意爲之;而且篇末點睛處還讓人讀出了“楊朔味兒”,落入窠臼,說明它在藝術上還未能全然自立。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藝界稱爲“觀念年”)大開悟性,藝術感覺陡然開竅,《老黃風記》《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等已頗見精彩。你瞧《老黃風記》,寫得多棒!它還在山那邊呢(少說也有十來裏吧),還沒刮過來,可它的“威勢”卻已讓人感到了。它一來,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莊稼,倒伏于地。飛鳥撞死在山岩上。雞飛狗跳牆。”天呢?成噸成噸的土和沙,揚得四處都是。天空登時晦暗起來,太陽“變得就像泡在渾黃河水裏的一只破盆兒”。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著,站不住,走不穩,身不由己,五髒六腑都被搖亂,像雞蛋亂了黃兒。”陝北刮的這“老黃風”――又叫“黑小子風”“兒馬風”“叫驢風”――這特有的“雄性之風”,真讓“章娃”這支筆給寫“絕”了!寫“風”當然也是爲了寫“人”,寫人的“精神”。當老黃風肆虐橫行、狂奔亂跑、不可一世時,你再看那些漢子、婆姨們,他們卻是那麽鎮定自若、處變不驚、談笑風生!這才是內外相符、表裏相映的真正的“陝北魂魄”!看罷此文當知:陝北這方寶地,其“自然環境”是雄渾剛健、野性大氣的;其“人文精神”更是樂觀幽默、豪氣勃發的。此文的結尾:“它不像漚爛了的紅袖章嗎?”真可謂“神來之筆”矣!《高跟鞋,響過綏德街頭》,寫最古老的陝北小城,在而今卻現出最現代的一道靓麗風景。寫“地域風情”而能點染出“時代特色”,此文可謂著例。這之後,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類散文又躍上一個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氣魄是震撼人的。如果說賈平凹的《秦腔》是他從“秦腔”裏發現並寫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話,那麽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從“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聲中發現並攫出了陝北人的元氣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陝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頌歌,是一首黃土高原沉實、厚重內蘊的詩性禮贊。這之後,他在1988年所寫的《山峁》一文把這種詩性筆墨又推進一步――它簡直就是一首意韻優美的散文詩。《山峁》在頌贊陝北地貌、風情的同時,把山川和人物,傳說和現實有機地統一並結合了起來。讀罷《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來山峁的高大奇偉,恰在于它是一顆質樸而高貴的靈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寫出了堪稱此類散文壓卷之作的《扛椽樹》,使這種“風情――神韻散文”在當代散文史上領異標新、大放光芒。這篇作品的氣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見確系前無古人!“扛椽樹”,實爲一種陝北柳。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條皆可做椽,每棵樹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複無窮”。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獻累加起來,每棵樹都是一片森林!顯然,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壯的奉獻!劉成章發現了“扛椽樹”,同時也就發現了自己。他寫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萬年,“太平洋水深萬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見,作者以大潑墨、大寫意的筆法,自由揮灑,淋漓酣暢,盡情盡興。《扛椽樹》的精神解放度、心靈自由度、文筆灑脫度都是一流的。

“陝北生來陝北長,因爲你魂牽這地方”――就“寫陝北”來說,怕誰也寫不過劉成章了。他寫陝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詩意的土,有靈性的土,向“信天遊”靠攏。這就攫住了陝北的“魂”,也顯出了他散文的“精氣神兒”!不僅《老黃風記》《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樹》等是真正的“藝術散文”,令人讀之難忘;即或像《米脂賦》《陝北剪紙》《望秦俑》和《黃土寫意》等隨心走筆的短章散作,在藝術上亦可聊備一格。我想,只此陝北“風情――神韻散文”的大獲成功,“章娃”即可無悔無怨矣!

更何況他還寫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不過,這類作品數量並不算多,影響也不如上述那類作品大。其中《老虎鞋》寫得最早,是寫自己剛剛出生在過“滿月”時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敘述“主體”當時是那樣地小,故事純系後來“聽說”且在“轉述”時費盡心力,但讀起來仍感到虛而不實;“同媽媽”(劉志丹的夫人同桂榮)的特意突出,對“我”的主體地位也是一種削弱。比較起來繼後的《壓轎》就好得多了:它寫的是“我”六七歲時的一段舊事――因跟著改嫁的母親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爲男孩“壓轎”的權利。在情緒遭壓抑、心靈受傷害的痛苦關口,一個比“我”大十歲名叫秦娟的姑娘許下願來:她結婚時保證請“我”去壓轎。其後果然如約,救治了“我”的一樁心病。《壓轎》在“文體”上無可挑剔――還可以包括《老虎鞋》《我們像珠珠蛋蛋的時候》等,它們都帶有某種“自傳性”和“兒童性”(適宜兒童、少年閱讀),我看這些記寫“童年舊事”的篇什不妨以“自傳散文”視之。再拓寬一點說,我覺得《叁只雛鳥》似亦可算在裏面:它寫他的叁個孩子,是“俯視”,骨肉親情,盡在其中。再拓寬點說,《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內。它是寫“我”和“母親”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關系的,用“仰視”,實乃一篇動情的“母親頌”!上述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呐喊連綿的鮮碧》《我似雲霧山峰》《火葫蘆》《洗衣的感覺》《域外親情》等,在表現深層而真實的“自我”方面――從藝術上看,實在是並不那麽“到位”的。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認識,如他曾說:(寫散文應)“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從寫出獨屬于“我”的東西(比如那些陝北“風情――神韻散文”)這一點說,他是做到了;從強化“自我”意識、表現“主體”深層人性這一點說,他卻又做得並不很夠。這有些奇怪。這是爲什麽呢?我想怕有兩點:一是其思想深處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這樣受“十七年”教育出來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對“小我”取回避、淡化態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經曆及其心理都較複雜,有一些還頗爲“難說”。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如能以“說真話”“寫真相”的勇氣捅開那層窗戶紙的話,他那獨特的“自我”心靈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這時代的現實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爾不群的。天賜良機,莫失莫棄!

他當然也還有一些別的散文,有的還很精彩,如《記小貓》《野物啓示》《壺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這裏就無須多說了。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爲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衆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曆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于它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裏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呐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余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産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爲“谒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唢呐,有時還要擡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谒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唢呐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衆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爲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傩”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唢呐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于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爲“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爲一年裏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遊,阖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衆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産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爲“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醜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于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衆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衆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挂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遊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谒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衆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衆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複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複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爲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衆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彩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潇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衆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征。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衆贊之爲“式子慷慨碼子硬”。

上一篇:可以吹的樂器圖片(豎著吹的樂器圖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