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兒樂器(請幫我找一些關于中國古代音樂的知識。

董乐器 2022-06-20 16:07:08

這是我收集的資料,你可以看看: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樂理知識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蘇兒樂器。古琴的制作曆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绮”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爲“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爲曆史的陳迹,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1.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恒公的手中。齊恒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繞梁

今人有“余音繞梁,叁日不絕”之語。其語源于《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叁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余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制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抛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于沉淪在音樂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纣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爲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綠绮

“綠绮”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爲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绮”琴回贈。“綠绮”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绮”,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绮”絕妙的音色,使“綠绮”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绮”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衆人說:“聽說您‘綠绮’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衆,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爲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爲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爲千古佳話。

4.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迹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爲“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爲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關于中國古典音樂你了解中國古典音樂嗎?中國古典音樂曆經時代滄桑,依然在不知不覺中觸動著我們的靈魂,在那亘古不變的太陽下,跨越時間、空間,其悠揚的回音正如鑽石一樣依然經典,永恒,溫馨,浪漫。 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樂演奏的樂曲自你的音箱流瀉而出的一刹那間,你可以清楚地感到,在空氣中流動的,山,水,葉落,是冬雪……那是千古的生命裏,一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那是你從未經曆過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中國音樂起于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娲時,已有“琴”、“瑟”、“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的故事,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占有極高的地位。“筝”之淵源于“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戰國之際流行于秦,故史稱“秦筝”。“筝”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筝”並置,呈現在您的眼前,願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绮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叁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時候,有人人爲在近來的兩叁百年的時間裏,中國的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已經在走向一種沒落,不僅是各種樂器沒有發展,就連作曲家也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的,更不必說各種樂譜(更有甚者竟然說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譜)。 就鋼琴一種樂器而言,早在BAROQUE時代,已經有一個發展的雛形,然後在經過古典,爛漫,現代,甚至後先代,其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地步,其音色音調都已經相當完美精確了,而中國的古典樂器確實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認爲中國的傳統古典音樂一方面有工業的因素在裏面,同時也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裏面。首先,中國對于藝人是一種歧視態度;其次,傳統的思想裏是力求簡約無爲清淨閑適的不象西方的力求嚴謹細致:關于中國的樂譜如廣陵散樂府詩經宋詞元曲比比結實,只不過現在所謂的樂譜部分已經失傳,而只留下了文學部分了……等等,我並沒有說中國沒有樂譜,我和你一樣是反對說中國沒有樂譜這麽一說的,我知道中國古代的記譜方法是用宮商角子羽這些文字來記譜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譜的只不過,在儒教統治的古代,藝人一直處在叁教九流的最底層,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國古典的個種藝術形式都只是以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萬班皆下貧,惟有讀書高)。所以才給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謂漢學家看成是中國根本沒有古典音樂。 對于,古典音樂,我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藝術是高于西方藝術的,他之所以不讓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對自己文化毫無研究的人們接受,是因爲中國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他是被西方劃分政治哲學藝術社科天文等等學科的綜合體,例如一首古詩詞他同樣又是一種哲學觀點的體現,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古詩詞的唱法據說已失傳了)等等:同樣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爲政治家同時有時文學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其實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等等;如果官場失意的話他就有可能成爲藝術家棋手甚至醫生(曆來的古代文人當中有很多都是擅長歧黃之術的)。 所有的這些我覺得都來自于中西文化思考的模式:中國是演繹法,西方文化的源頭希臘文化則是總結法古人在演奏樂器時特別講究氛圍,必定先焚香沐浴,淨心調神,這與佛教文化似出一源,體現了中國樂器的深邃性和高貴不可亵渎性。 我喜歡中國古典樂器,喜歡品賞古典音樂,每每沉浸于那種遠古空靈的境界中而清心寡欲,忘記周遭一切。向來鮮少聽西洋音樂,倒不是因爲西洋樂不夠動聽,總覺少了某種內涵韻味,一種深厚的傳統文化沉澱後的韻味。以爲西洋樂器表現的形式多是通過聽者的感官來引發其想象、思考和情感的體驗,而中國的古樂器則是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回旋、激蕩、屢屢不絕,余味無窮。 中國樂器的音色曆來注重個性化,強調不可替代性。凡是在曆史上被淘汰或沒有得到長久傳承或普遍使用的樂器,大都是因爲其音色與其他樂器相似。如瑟因其音色與筝和箜篌相近而幾乎絕迹,排箫因其與洞箫相近而失傳多時。因而好的樂器都有各自的品性特征。古琴就象個大度的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古人雲:“八音之中,惟弦爲最,而琴爲之首”,“衆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因爲長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又有著優雅詩意的名字,諸如“綠绮”“九霄環佩”“海月清輝”等。雖然唐宋元明清時的古琴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卻始終是作爲活的、有生命力的樂器在使用,而不單是作爲文物或工藝品被陳列著。“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著極爲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叁弄》、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 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麽東西是古琴所不能表達的。 如果說古琴是高人名士,那末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飄逸優雅的上古佳人。在所有樂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別最漂亮的,有著古琴同樣悠久的曆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圓潤又內含悠揚之韻,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時彈奏出旋律的樂器。《隋書音樂志》中記載它本來自西域,于是更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白樂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卻覺得此句用來形容箜篌之音韻更貼切。它比琵琶輕柔雅致,有如纖纖佳人長袖起舞。一曲空靈又寫意的《湘妃竹》傳來,曠野上的行雲便頹然爲之凝滯,使人遠離喧囂遠離煙塵。 古筝又如傳統中帶著現代因素的女子,其音色比較清脆典雅卻不同于古琴的沉穩、箜篌的飄逸。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爲:“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說明筝是由本身發出的“铮、铮”音響而命名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的意境最適合古筝來诠釋,任何樂器的聲韻都無法做到如此完美。古人曾有“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叁聲”句形容筝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葫蘆絲的外形毫無修飾,簡單樸素得象十七八歲純真無憂的鄰家少女,給人純美愉悅的感覺。但它節奏感卻特別強,音色親切動人。它能傳達男女間的純潔的情愛,可以是雲南美麗山水的聲音,也可以是孔雀美麗的多姿的羽屏,只是它沒有大氣空闊的意象。《月光下的鳳尾竹》是甜甜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個美麗的地方》是婀娜清麗的浣沙女兒式的淺唱。這樣浪漫迷人的音律當作清雅場所的背景倒是最好不過了。 琵琶的線條和形態很柔美,娴靜地擺在那裏猶如一個性感的女人。可它的品性卻是剛烈的,一如霸氣的勇士。所以它最能演繹《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爲它的密度和強度及嘈嘈切切的聲音總不免繃緊人的神經,隨時擔心著弦會斷裂。一般場合心境是不大適宜聽這樣的曲子的。 而洞箫更象隱者僧人,總在月色下在松林中在幽澗邊超然忘我。其實今日洞箫之源就是漢代的羌笛,王之煥“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情感基調正也說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箫所善于表達的情緒。洞箫與竹笛外形相似又同是吹奏的樂器,但笛音色粗犷、高昂、嘹亮,大異洞箫。微微惆怅的《鳳凰台上憶吹箫》低低說著箫史與弄玉的動人傳說,竹笛是無法摹擬的。同時它又蘊含著禅味,《寒山僧蹤》《深山禅林》是最適合它的,幽深渺遠的聲音綿長不絕,讓人恍惚中悟到回歸和出世之高深。 二胡是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或許就說是瞎子阿炳更貼切。阿炳其實也擅長琵琶、瑟、笙、鼓等多種樂器,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可他卻只因爲二胡而被推崇,他的經曆背景和二胡的品性多麽相似!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與二胡融合爲一體,這個帶著悲劇性的樂器根本就是他本人。他只開始調弦,你便感覺到了那種淒慘和悲涼。《漢宮秋月》中宮女孤伶的幽怨、《二泉映月》裏命運的劫厄,都是清冷黑暗的長夜裏對人生的控訴。只是《二泉映月》這文雅的曲名偏和曲子本身營造的意境是多麽不和諧,仿佛是故意爲之的諷刺。 埙是所有樂器中最無法言喻的東西,它的成質是泥土,發出的聲音也是泥土的嗚咽,仿佛沉埋千年後的殉葬品,有永遠訴不盡的傷感。只能說它象個幽靈,不屬于塵寰不屬于白天也不屬于人類,你也根本無法分辨它的聲音來自何處,若遠若近那麽飄渺迷茫。《哀郢》的曠古、淒厲,《楚歌》的古樸、低沉表現了埙的極度荒涼不著邊際之感。埙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 ,《樂書》說:“埙之爲器,立秋之音也”,埙的聲音是立秋西風中的蕭索,異常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也許人們受不了那種沉沉的哀怨,所以很少有人去“感受”--我以爲埙的嗚咽聲不能只用“聽”字。 每種樂器都駕奴著演奏者傾聽者的思維神經,安靜地感受它們,你會被那種無形的網糾纏著感染著,那是著了魔的狀態,直到曲終時才能緩緩找回自己。

上一篇:樂器藍調(藍調的主要樂器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