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常用樂器(戲曲伴奏常用什麽樂器 )

董乐器 2022-06-17 00:32:37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梆子腔的一種(梆子腔:戲曲聲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強節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許多名稱,在河北本地叫直隸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戲曲常用樂器;外地人稱之爲京梆、笛棒子、反調等;此外,也有人稱它爲衛梆子或山西梆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2年統一稱爲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廣大鄉鎮以外,河北梆子還流傳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遼甯以及內蒙古等地,在長江以南的活動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漢等地。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于表現人物的抑郁、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淒楚悱恻。

代表性劇目有:《蝴蝶杯》、《秦香蓮》、《轅門斬子》、《江東計》、《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叁上轎》、《雙鎖山》、《烏玉帶》、《辛安驿》、《花田錯》、《罰子都》、《喜榮歸》、《趕齋》、《打柴得寶》、《觀陣》、《作文》、《瘋僧掃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蘆花記》等。

京劇流傳範圍、角色行當、樂器、名家和經典曲目 急呀

  京劇,中國的“國粹”、國劇,已有200年曆史,享譽海內外。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于20世紀叁、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流傳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國大部分地區的一種戲曲劇種。在國外,它往往代表著中國的戲曲藝術,所以又被稱爲“國劇”。   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曆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京劇起源于四個地方的劇種:一是原來流行于安徽省一帶的徽劇;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漢劇;叁是流行于江蘇一帶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陝西的秦劇,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用胡琴(京胡)、和鑼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聲腔爲主的“叁慶”,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叁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曆史題材的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曆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歌舞化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爲主,有的以武打爲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爲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爲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爲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爲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犷。“淨”又分爲以唱工爲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爲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京劇板式

  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叁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散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叁眼,反二黃,反西皮,高撥子等。藝術特色

  京劇 王子複仇記

  京劇耐人尋味,韻味醇厚。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 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創造舞台形象藝術的手段十分豐富,用法又十分嚴格。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同時也相應地減弱民間鄉土氣息,純樸、粗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其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曆史沿革

  京劇 霸王別姬

  學者指出:“京劇的誕生與發展,受到滿清宮廷直接推動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慈禧太後執政時代,京劇更因備受宮廷寵愛而聲譽日隆。從道光年間宮中開始有“侉戲”即昆弋 之外的劇種演出,鹹豐年間大量的徽班和秦腔戲班藝人被召進宮演唱亂彈、梆子劇目,直到同治年間,兩宮太後主持朝政、尤其是其後慈禧專權時代,漸漸成型的京劇終于成爲宮中演唱的主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俗語此時得到充分的印證。京劇打破了社會分層,在京城各個階層裏觀衆都在迅速增多,並且因此而很快傳 遍大江南北。其中,宮廷與王公貴胄的喜愛,當然比普通觀衆的喜愛更有助于京劇的發展,但京劇不是宮廷藝術,創造和發展京劇的表演藝術家也不是宮廷弄臣。京劇不是官方化的藝術,至少在它發展的前一百年內不是這樣。”

上一篇:古樂器笙(樂器笙的圖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