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練樂器(閣樓裏面的樂器 )

董乐器 2022-06-24 05:12:22

尊敬的閣下閣樓練樂器:

您的問題是怎樣出名的,而不是怎樣成功的。所以不需要說他是怎樣奮鬥的,艱苦努力的,

出名是要靠機會的。

靠一件事情,和所具有的專業有關。

一舉成名!和所在場所有關,和認識某個大人物有關,和那件事情的影響力等。

經過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後才成名....多數不是一舉成名的。 很多人(比如貝多芬)都是小時候家境潦倒,但自己卻十分聰明的,到後來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些人的賞識,逐漸被重用。 還有一些人(比如愛因斯坦)是小時侯看上去很白癡的,後來青年時作出了一些成就,于是被大家所認可。

有關貝多芬小時侯的故事誰有???

貝多芬

貝多芬小時候的家境清寒貧窮,全家人相處的氣氛也不和諧。因爲他有個脾氣剛烈、個性自私、又沒有責任感的父親。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虧貝多芬有個賢淑而吃苦耐勞的媽媽,多虧媽媽四處幫人洗衣打掃,家裏的生計才能夠免強維持。

其實,貝多芬的爸爸並不是沒有專長,他在音樂方面頗有才華,只是不夠踏實而已。他的嗓音渾厚、有磁性,曾經在宮廷裏擔任過好一陣子的歌手。

這份工作的待遇雖然並不怎麽豐厚,至少還算安穩,但是卻不能滿足他爸爸心裏那過大的野心。貝多芬的爸爸總是這樣抱怨,要他一輩子當歌手實在太沒出息了,他一心夢想做個大富翁。不過,想錢容易賺錢難,要不是真有兩把刷子,想要賺到大錢,談何容易!再說,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場之外,根本沒有其它本領。因此貝多芬的爸爸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是找不著一條好出路,他心裏煩悶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

爸爸的苦悶,媽媽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勸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聽不進去,他堅信,憑自己銳利的眼光,一定可以爲全家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只是這個願望必須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圓滿實現。

無時無刻不在爲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麽主意呢?原來,他非常羨慕和姐姐正在德國、奧地利、意大利、法國等大開音樂演奏會的莫紮特,一位僅僅十八歲就被世人矚目的鋼琴家,而且收入還相當可觀呢!所以,貝多芬的爸爸決定培養才四歲大的貝多芬朝鋼琴演奏的生涯邁進,因爲莫紮特也是叁、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起步。

爲了滿足虛榮心,向來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顧貝多芬的意願如何,只要他大聲一吼:“貝多芬!快過來彈琴!”貝多芬就得乖乖就範,即使是叁更半夜,照樣得掀開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動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會拍桌叫罵,然後怒氣沖沖的闖進房裏,將貝多芬拖下床來痛打一番。總之,貝多芬從小就是提心吊著膽過日子的。

一天深夜,貝多芬的爸爸拎著一瓶酒,左搖右晃的走進家門。這時,貝多芬正躺在沙發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貝多芬不但沒有努力練琴,還躺著睡覺,一時氣上心頭,原本就不夠慈祥的面孔,一下子變得更加嚴肅,他沖向沙發用力搖醒貝多芬大吼:“起來!莫紮特小時候都是熬夜練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貪睡了。”

“貪睡?”對貝多芬來說,這是多麽刻薄的字眼啊!他整夜陪在媽媽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淩晨兩叁點鍾才合眼入睡,沒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進家們就吵吵鬧鬧。貝多芬悶著一肚子氣,本來想要大膽頂撞爸爸的,後來想想,反正爸爸是個不講道理只講權威的人,何必多費唇舌呢?算了,還是乖乖練琴吧!

就這樣,貝多芬表面上對爸爸總是百依百順,暗地裏卻從心底排斥爸爸的獨裁作風。有時候,貝多芬實在受不住委屈了,就會偷偷的向媽媽哭訴,甚至會直截了當的告訴媽媽說:“媽,我好討厭爸爸呀!”不過,討厭歸討厭,貝多芬是個知道輕重的孩子,無論如何,他是不會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沖突的,他只是盡量避開爸爸的視線而已。貝多芬認爲,只要少跟爸爸碰頭,自然可以減少被迫彈琴的機會。所以,貝多芬常常一個人躲在閣樓眺望街上的大廣場。

大廣場很寬闊,那裏是個提供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每到黃昏時分,總會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這裏玩遊戲。他們有的玩跳繩,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玩得好開心。貝多芬最喜歡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聽小朋友開懷的笑聲,感受大夥兒輕松愉快的氣氛。而整天愁眉苦臉的貝多芬,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領會什麽是快樂。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壓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親”、“鋼琴”、“音樂”、“壓力”......這些東西對貝多芬來說,都是惡夢,只會帶給他痛苦。

經過了五、六年的錘煉,加上自己的優異資質,貝多芬的琴藝一天強過一天。在十歲那年,貝多芬的爸爸已經沒辦法再引領他進入更高的境界了。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劇團的指揮尼富先生擔任貝多芬的音樂教師。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親切,也很特別。他知道,如果要貝多芬在音樂界大放異彩,就非得讓貝多芬喜愛音樂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厭其煩的爲貝多芬解析樂曲內容,並且想盡辦法教導貝多芬,讓他把感情適當的融入樂譜中,細心體會曲調的高低起伏,再著手彈琴,這樣才會比較得心應手。有時候,尼富先生還會講些音樂家苦練成名的故事來勉勵貝多芬,而貝多芬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結果,不出半年,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愛,竟然像一匹誰也勒不住的野馬,向前直奔。可見,興趣的培養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歡樂頌”、“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莊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爲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傭,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于把他培養成爲一個像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于莫紮特 。莫紮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紮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甯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飙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産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啓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叁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于反抗,甯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于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叁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爲他的"英雄年代"。

上一篇:義烏市樂器行(義烏市樂器有限公司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顶部